一、兰亭集序翻译朗读
1、刘禹锡的《陋室铭》
2、周敦颐的《爱莲说》
3、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4、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5、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6、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7、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8、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9、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
10、王勃的《滕王阁序》
二、兰亭集序翻译及原文
四有颠倒兰亭序文全文:
若夫放怀今昔,浪迹山林,所以领稽古之幽情,叙怀人之朗抱也。当其春流将至,清风蜇生,每列时流,尝怀盛事:岁癸又丑曰,既云契,诸贤慧然。将事有期于是,引清弦,揽虚竹;右长者,左故知。或聘目于暮山,或寄骸于斯室。仰唤崇宇,俯带躁湍,同和亭阴。觞临水,次修能。竹契和气,兰知兴。与人同趣,随天畅悟。有为之相喻不死之因,俯今仰昔,娱彭悼觞。得列座之于于,托惑怀之一一。畅哉此会,虽快足无以不有所述,岂文人能事为?大化自迁,所之于尽。不及揽其品类,录其殊茂。合初终之感,系后世之怀,不亦可磋矣。夫乐生痛死,所倦之妄也,欣修悲短,所察之诞也。一取一舍,固视宇宙之为;一感一兴,亦极文情之至。况在万年之峻地,为九老之盛游,丝管毕陈,觞咏间作,静言未永,后会有修。虽人已异,由亦所慨咸集。不随不激,视之足以齐俯仰之形;以兴以群,信之足以一内外之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虽向之所叙,大致亦不少殊也矣。
往在京师,得太学兰亭,颠倒其文,试成斯序,忽忽三十年矣。近岁大儿同福、宰余、姚密,适山阴,因取范氏天一阁所藏神龙本字,钩摹上石,置兰亭壁间,他日艺林又增一雪中鸿印也。道光三年夏六月吴门石蕴玉识。吴门王召南摹勒上石。
通读后得知《颠倒兰亭序文》,由清代吴门石蕴玉所撰。查《清诗铎·诗人名氏爵里著作目》曰:“吴县石蕴玉,字执如,号琢堂。乾隆庚戍赐进士第一人。官至山东按察使。有《独学庐集》。”且《清诗铎》录有石蕴玉三首诗,题目分别为《双旌谣》、《迎省讴》、《瘦马行》。《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载石蕴玉条目,记生卒年为1756~1837年,一生主要活动于嘉庆、乾隆、道光三个时期。
从跋文“往在京师,得太学兰亭,颠倒其文,试成斯序,忽忽三十年矣”和“道光三年夏六月吴门石蕴玉识”中可以推算,石蕴玉作颠倒文的时间为1793年,时年石蕴玉37岁。钩摹上石时间为1823年夏,时年石蕴玉67岁。摹勒上石者为石蕴玉的同籍吴县王召南。其时石蕴玉到绍兴兰亭,将三十年前所作之文,依神龙本字,钩摹上石,才完成“他日艺林又增一雪中鸿印”的夙愿。
另,从其跋文“取范氏天一阁所藏神龙本字”,可知石蕴玉将其颠倒兰亭序文摹勒上石是精心选择字体版本的,神龙本兰亭序系唐冯承素摹本,因其正文前后骑缝处有唐中宗年号“神龙”长方印,故称“神龙本”。历代都奉“神龙本”为兰亭摹本中的上乘,从中也可以知道,石蕴玉是一个精于鉴赏又善于书道的行家里手。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石蕴玉打乱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兰亭集序》的顺序,颠倒其文,仍然用原文的324个字,重新组合变成一篇韵律优美的文章,足见其功夫之深厚,文思之敏捷。
石韫玉(1756-1837),字执如,号琢堂,又号花韵庵主人,亦称独学老人,江苏吴县人。生于清高宗乾隆二十一年,卒于宣宗道光十七年,年八十二岁。年十八,补吴县举博士弟子员。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中一甲一名进士,授翰林院修撰。五十七年,任福建乡试正考官。旋视学湖南。历官四川重庆府知府,山东按察使。因事被劾革职,念旧劳赏编修。乃引疾归,主讲苏州紫阳书院二十余年。尝修《苏州府志》,为世所重。韫玉末第时,﹝“末第”当系“未第”之讹﹞见淫词小说及一切得罪名教之书,辄拉杂烧之。家置一库,名曰孽海,收毁几万卷。一日阅《四朝闻见录》,有劾朱文公疏,忽拍案大怒,亟脱妇臂上钏质钱五十千,遍搜东南坊肆,得三百四十余部,尽付一炬。韫玉著有《独学庐诗文集》、《晚香楼集》、《花韵庵诗余》及《花间九奏乐府》。《花间九奏》共含九个短剧,为《伏生授经》、《罗敷采桑》、《桃叶渡江》、《桃源渔父》、《梅妃作赋》、《乐天开阁》、《贾岛祭诗》、《琴操参禅》及《对山救友》皆为纯粹之文人剧。
少力学,文名颇响。24岁那年上,考中乡试,成了一名举人。但在来年的会试中落第了。
他没有气馁,继续参加角逐,第二次、三次直至第五次,都名落孙山。乾隆五十五年是乾隆皇帝八旬大寿,为了庆祝寿辰,特地举行了一次"万寿恩科"。石韫玉第六次踏进礼部贡院考场。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三场考试下来,石韫玉榜上有名。四月二十一日殿试,石韫玉一举夺魁,成为清朝开国以来第六十一位状元。
三、语文兰亭集序翻译
以
⑴引以为流觞曲水(意为“把,介词”)
⑵亦足以畅叙幽情(意为“用来,介词”)
⑶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意为“因,介词
四、兰亭集序翻译及原文一句一译
兰亭集序第一段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翻译为: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五、兰亭集序翻译古诗文网
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kuài)稽(jī)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zhǎng)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shèng),所以(游目骋(chěng)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fú)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 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qū)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zàn)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 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f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注释
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暮春:阴历三月。暮,晚。
会:集会。
会稽(kuài jī):郡名,今浙江绍兴。
山阴:今绍兴越城区。
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毕至:全到。毕,全、都。
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
咸:都。
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高高的样子。
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
流觞(shāng)曲(qū)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
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一觞一咏:喝着酒作着诗。
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是日也:这一天。
惠风:和风。
和畅,缓和。
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骋:使······奔驰。
极:穷尽。
信:实在。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句首发语词,不译。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表示时间的短暂。
取诸:取之于,从······中取得。
悟言:面对面的交谈。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趣(qū)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舍,即取舍,爱好。趣,通“取”。万殊,千差万别。
静躁:安静与躁动。
暂:短暂,一时。
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然,······的样子。
不知老之将至:(竟)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一本有“曾”在句前。
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
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迁,变化。
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
向:过去、以前。
陈迹:旧迹。
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
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
期:至,及。
死生亦大矣:死生是一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
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临文嗟(jiē)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
喻:明白。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虚诞,虚妄荒诞的话。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出自《齐物论》。
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
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白话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六、兰亭集序翻译简版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七、兰亭集序翻译一句一译
最后一段: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的大事)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的,(却)不能明白于心。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代的人看现在,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参加聚会的人,抄录下他们作的诗赋,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缘由,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慨于这次集会的诗文。
最后一段说明作序的缘由。文章紧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感发议论,从亲身感受谈起,指出每每发现“昔人兴感之由”和自己的兴感之由完全一样,所以“未尝不临文嗟悼”,可是又说不清其中原因。接着把笔锋转向了对老庄关于“一生死”,“齐彭殇”论调的批判,认为那完全是“虚诞”和“妄作”。东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庄,喜好虚无土义的清谈,庄子认为自然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齐物论》),且把长寿的彭祖和夭折的儿童等同看待,认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作者能与时风为悖。对老庄这种思想的大胆否定,是难能可贵的,然后作者从由古到今的事实中做了进一步的推断:“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基于这种认识,所以才“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留于后人去阅读。尽管将来“事殊事异”,但“所以兴怀。其一致也”。这就从理论上说清了所以要编《兰亭诗集》的原因。最后一句,交代了写序的目的,引起后人的感怀。文字收束得直截了当,开发的情思却绵绵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