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大学原文及翻译

求职招聘网 2023-06-17 07:50 编辑:admin 292阅读

一、格物致知大学原文及翻译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 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

《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发行的第六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二、《大学》原文及翻译视频朗读

“清华大学”这个名字中的“清华”二字并没有直接表示清楚中华的意思。清华一词起源于地名,指的是位于北京市西北部的一条河流——清华园。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成立于1911年的清华学堂,是在清朝晚期为培养留美预备生而设立的。因此,清华大学的名字是源于清华园的地名,而非直接表示清楚中华的意义。

然而,作为一所具有世界声誉的中国顶级学府,清华大学对于中华文化和传统的传承有着重要的贡献。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方面,清华大学为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三、孔子大学原文及翻译

1、孔子语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孔子《大学》(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孔子语录: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孔子《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孔子语录: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孔子《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四、诚意大学原文及翻译

回复,

《大学》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译文:能够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然后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后心才能静下来,不会妄动;能做到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处境随遇而安;能够随遇而安,然后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详;能够思虑周详,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开始和终了,能够明白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就能接近大学所讲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

4.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治国),一定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齐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一定要先修养好自己本身的德行(修身);要想修养自己本身的德行,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意(正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意,必先使自己的念头真诚、无私(诚意);要想使自己的念头真诚无私,必先明理─穷究事物的道理(致知);要想明理致知,必先要革除物欲,修正其不正确的观念(格物)。

五、《大学》原文及翻译译完整版对照

论语八则译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孔子说,光学习而不思考就会使人受蒙蔽,只思考而不学就会很危险。

孔子说,仲由,我告诉你什么是“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啊。(依据杨伯峻《论语译注》)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必定有我可以学习效法的人!选择其中好的,来跟他学习,对于不好的,如果我也有就改之。”

这三则语录看似都是在讲学习,其实讲的都是人的道德修养,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做人功夫。

六、古文大学原文及翻译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举贤。“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见贤能举,举而能先。

七、《大学》原文及翻译对照

应为大学之道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应该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为根本。

  通过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八、劝学大学原文及翻译

明德

出自于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另外,我国著名学府人民大学的教学楼也叫明德楼,就是这个寓意。

九、《大学》原文及翻译注释

朱熹把《大学》的章句的前后顺序重新进行了调整,形成了所谓的经一章,传十章。意思就是说,《大学》最开始的那一大段,才是《大学》的正式内容,也就是经的部分;剩下的都是对这一部分进行注解的传的部分。

之所以要调章句的顺序,主要就是为了与八条目在顺序上形成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为了实现这种对应关系,朱熹甚至还补充了一段内容,来添补原文中缺少的关于什么叫“格物”的解释。

经过这样的改动后,《大学》的结构变得更加严整,并且在时间上形成非常明确的先后次序。

首先在整体上,八条目被分为内圣和外王两个部分,内圣部分是针对个人修养的,也就是解决明明德的问题;外王部分,显然是之政治实践,是解决新民问题的。

这样,朱熹就等于通过《大学》,为他们提出的那种要内圣,后外王的思路,找到了证据,或者说创造了依据。因为《大学》就是这么规定的。要在内圣达到相当成就之后,才能其外王,这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否则就会失败。

作为内圣和外王之间的枢纽,就是修身,你既可以说修身是内圣的目标与结果,也可以说是外王的起点与基础。所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全天下人,都应当修身。

这是一个像数学一样非常严谨,非常优美的结构,向人们提供了三样东西:

一是理想与目标,具体的说就是平天下的结果,叫做“天下平”;

第二个是实现理想的途径与步骤;

第三个是实践理想的起点与抓手。所以,朱熹注释的《大学》实际上是给人们提供可以实现理想社会的执行方案,不仅让这件事变的更加具有可行性了,而且还将这种实践活动,直接落实到了每一个人的每时每刻的一言一行之上。

因为,我们随时可以在任何的一言一行上,进行修身的实践,而在朱熹的这套理论中,修身就是对平天下的实践,只不过这时候主要做的准备工作罢了。

所以,这种思想,或者说朱熹的《大学》深刻的影响了其后800多年的中国,影响了这个时期的每一个读书人,甚至是每一个中国人,奠基了此后800多年的中国人的价值观,进而也就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与行为方式。

在后世的中国人中,传递着宋儒的这份使命感和责任感,养成了中国独有的,非常浓重的家国情怀,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关乎天下。供参考。

十、礼记大学原文及翻译

【名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出处】曾参《礼记·大学》

  【原典】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义】能够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然后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后心才能静下来,不会妄动;能做到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处境随遇而安;能够随遇而安,然后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详;能够思虑周详,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

  【原文】出自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

  【今意】《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里所说的“止”,不仅是一种理想目标,也是一种底线要求。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在认识上更深一筹,行动上更深一步、标准上更严一格,树立底线思维,喜不忘忧、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就能做到从底线出发,不断逼近顶线。

  在“两学一做”活动中,我们组织知名书法家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的经典语言、典故,用不同的书体展现出来,让大家充分体会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中国书法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