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仫佬族的语言?
仫佬族有自已的语言,仫佬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水语支,但无文字,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使用汉文。信奉道教,有的信佛教。
仫佬族主要从事农业,以水稻、玉米为主。耕作技术、作物种类和生产工具基本上与附近的汉、壮族相同。仫佬族山乡素有“煤乡”之称,采煤已成为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俗
仫佬族的禁忌有:挖煤时不许讲不吉利的话;进门时不能踏门槛;忌食猫肉、蛇肉,有的地方还忌食狗肉和猪心。
食俗
仫佬族大都习惯日食三餐,早餐为粥,午餐食用早餐留下的粥,晚餐吃米饭和比较丰富的菜肴。农忙季节一般都是早餐吃粥,午餐和晚餐为饭。红薯是仫佬族主要辅助粮之一。黄豆平时的都经炒、煮后吃,节日和婚丧大事时用来制作豆腐。每年秋天,家家都要做二十至三十斤的豆酱,用以佐粥。
仫佬族一向喜冷食,饭菜煮熟之后,晾凉了才吃,一餐吃不完,下餐再吃也不用再加热。平时一般都喝生水。
仫佬族烹调肉类习惯于“白氽”,即把大块猪肉或宰净的整个鸡鸭放入水中白煮,然后切成小块,食用时再加盐,或蘸盐水。鱼类多用油煎,牛肉常作单炒。
仫佬族喜食酸辣,家家备有酸坛腌制各种腌菜,有腌豆角、蒜头等。民间早、中两餐,只用酸辣小菜佐饭。蔬菜习惯先用水煮,再加油盐。当地特产煤砂罐是仫佬族特有的烧饭、菜、烧茶的饮具。
仫佬族典型食品有:豆腐肴;白馍,仫佬族传统点心,用熟糯米饭制成。
节庆
仫佬族过去崇信多神,节日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三年一次的“依饭”节也叫“喜乐厚”较为隆重。依饭节在立冬后的“吉日”举行。做“依饭”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还愿,祈保人畜平安、五谷丰收。全村舞狮耍龙,唱歌唱戏,连续进行三天,因影响生产现已不多见。
每逢节日,除进行各种庆贺活动外,家家要置办丰盛食品。如:鸡、鸭、鱼、肉及糯米食品,还要按节令制作不同的节令饭菜。糯米制品是各个节日和喜庆日子里的主要食品。结婚、小孩满月等均要制作糍粑,此外还要做豆腐,办酒席。
二、仫佬族特产?
仫佬族的特产有枕头粽和狗舌糍粑。
每当逢年过节,仫佬山乡家家户户都包枕头粽欢度佳节。传说,枕头粽是一群砍柴的壮家儿童传教给放牛的仫佬族儿童的,每只有五、六斤重。
“狗舌糍粑”是用糯米制成,用桐叶包住,形状似狗舌,其名由此得来。松软可口,味道甜美。
三、仫佬族,起源?
仫佬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元代以前,史书往往将仫佬族与“伶”或“僚”并称,仫佬族的先民被归属于当时泛称的少数民族僚族之中。僚族的称呼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
《汉书·西南夷传》称夜郎境内的主体民族为“夷僚”。晋代以后,文献资料上到处可见类似的称呼,涉及云南、贵州、湖南、广东、广西等地的僚族,又出现了“僚民”、“僚子”、“土僚”、“夷僚”、“生僚”、“山僚”、“洞僚”等称谓。
在四川、云南、贵州三省边界的僚族,被称为“葛僚”、“守宫僚”、“夷子”等。关于“僚”,许多学者认为是“骆”的后裔,而“骆”则被认为是“越”的另一称谓。而“越”是中国南方民族的一个大族系,经春秋战国至秦汉,不断发生迁徙。
到了汉代,史籍不再见“骆”的称谓,而改称“僚”。由汉至唐、宋的一千多年间,僚族被当作西南少数民族的泛称,活动区域很广。仫佬族就属于这其中的一支。
清嘉靖《广西通志》说:“天河僚在县东,又名姆佬。”《古今图书集成》载:“天河县色分四乡,县东八里咸伶种,名曰姆佬。”都指明了“僚”、“伶”与“姆佬”(仫佬)的直接关系。
仫佬之名,元代史籍已明确记载,称“穆佬”、“木娄苗”、“木娄”等。明、清以后,相继以“木老”、“木佬”、“姆佬”等名称见于史册。
1956年,经过民族识别,国务院正式确认为仫佬族。
四、仫佬族简称?
仫佬族,中国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仫佬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通用汉字。 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中,“仫佬”一词就是“母亲”的意思。该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多数聚居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东门、四把、黄金、龙岸、天河、小长安等地。仫佬族族称,有自称与他称之别。
多数仫佬族人自称“伶”(音Ling),少部分地区自称“谨”(音Jin)或“本地人”。汉族称之为“仫佬”,壮族用壮语称他们为“布谨”。史书记载中写作“姆佬”或“木佬”。
五、仫佬族始祖?
战国末年,居住在岭南西部一带的仫佬族先民,属于西瓯骆越民族一支。《汉书》载:“蛮夷中西有西瓯,其众半赢,面南称王。”又载:“骆越之人父子同江而浴,相习以鼻饮。”秦朝建立,统一岭南,仫佬族的祖先同岭南其他族群一道进入祖国民族大家庭,被统称为僚。汉代,大批汉族人进入岭南地区,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加速了岭南地区政治、经济的发展。隋唐时代,中央王朝在岭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政策,设置了几十个羁縻州县,并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长吏。对这些长吏,中央王朝采取的政策是:只要他们承认中央王朝的政权,服从调遣,履行义务,就可以世代袭职,享受有关的待遇,而且还可以保留当地的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
六、语言学习属于什么学习?
现在英语学习非常流行,许多幼儿园都开设了英语课程。原版进口的幼儿英语教材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习英语教材。传统的英语语言学习,被粗暴地归为背单词和做题,而实际上真正的语言学习有更多的内容,那么英语语言学习是在学习什么呢,语言知识有哪些类型呢?
在二语习得理论中,关于语言知识的分类,学术界最具代表性的是Polanyi(1958)提出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分类说。“显性知识”是二语学习者能意识到、能说出来的语言规则知识,“隐性知识”则是二语学习者能用但表达不出来的直觉知识。由于学习是个动态的复杂过程,显性/隐性知识难以准确测量,因此很难界定,显/隐性知识之间有无接口,能否互相转化,也仍然存在很多争议。Bialystok(1994)认为通过不断地练习或训练,不但显性知识可以转换成隐性知识,而且隐性知识也可以显性化。国内一些关于显性/隐性知识关系的实证研究也显示:显性/隐性知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相对于波兰尼(Polanyi)的知识分类,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由于有着认知神经科学的依据(两种知识在人脑中分别有不同的表征区域)而显得更为明确。在语言学习中,语言结构知识(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规则)属于陈述性知识,具有显性特征;而语用知识(如何在不同的语境中正确地使用语言结构知识的规则)属于程序性知识,具有隐性特征。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区别在于是否能进行外部表征(语言描述),而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区分则在于其内部表征的层次和区域不同。认知心理学认为,具有隐性属性的程序性知识是可以被外部表征的。这为语言知识的可视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按照认知心理学的假设,知道或具有某种知识,那么你的头脑中必然存在着该事物的心理表征,也就是说你使用了知识表征(knowledge representation)。符号是表征的基本形式。表征可分为内部表征(internal representation)和外部表征(external representation)。其中,物理的、客观的表征形式构成知识的外部表征,体现为语言表征或图形表征等,比如,文字符号、地图和照片等。
七、仫佬族的来历?
仫佬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元代以前,史书往往将仫佬族与“伶”或“僚”并称,仫佬族的先民被归属于当时泛称的少数民族僚族之中。僚族的称呼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汉书·西南夷传》称夜郎境内的主体民族为“夷僚”。
晋代以后,文献资料上到处可见类似的称呼,涉及云南、贵州、湖南、广东、广西等地的僚族,又出现了“僚民”、“僚子”、“土僚”、“夷僚”、“生僚”、“山僚”、“洞僚”等称谓。
在四川、云南、贵州三省边界的僚族,被称为“葛僚”、“守宫僚”、“夷子”等。关于“僚”,许多学者认为是“骆”的后裔,而“骆”则被认为是“越”的另一称谓。而“越”是中国南方民族的一个大族系,经春秋战国至秦汉,不断发生迁徙
八、仫佬族刺绣历史?
仫佬族人民日居生活有自己独特习惯,放秋之后,农村妇女赶圩购买针头细线、蓝靛土布,回家后即动手纳鞋、刺绣,成品后或赠送意中人,或拿到市场上摆卖销售,女孩图的是一种心情和娱乐,上了年纪的妇女除了获得上述逸致外,还希望到到一份小小的报酬,以此作为收入,填补家用开支。
仫佬族刺绣技艺,可以在鞋面刺绣,可以在手帕上刺绣,最突出的是在背带上刺绣。仫佬族背带刺绣,是在背带芯布进行的手工艺刺绣,是外婆把背带送给自己女儿生小孩满月时的礼物,也有朋友赠送的。仫佬族背带刺绣最早出现在唐代,历经宋、元,明清为鼎盛时期,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背带中出现的各种图案,说明了仫佬族人在历史长河发展过程对人类文明、传统的认识过程。图腾中的太阳、月亮、凤凰、麒麟、蝙蝠、蝴蝶、喜鹊、万紫克及其花草树木等,表示着民族生存的一种愿望,太阳和月亮,表示万物生存,天人合一;麒麟、蝙蝠、喜鹊意寓吉祥如意;蝴蝶、花卉,表示美好生活,人生极致;万紫克则能避邪任何晦暗和妖魔鬼怪。仫佬族背带刺绣,无论从传承历史文化,还是从审美角度来看,基本上为后人所接受,而且还将被人们传承下来的趋势。
仫佬族背带刺绣之所以能从群体中传承至今,最能说明的理由有三点:一是文化底蕴厚重。虽是小布一块,却能代表一代人的心情;二是通俗易懂,易于流传。仫佬族背带刺绣,图案很多,但看后给人容易读懂的感觉,对于赠送方或接受方,在心理上很易于沟通和接纳;三是礼轻意重。背带虽小,但赠送给孙女们作结婚、满月礼品,是最适宜的东西
九、仫佬族女孩特点?
仫佬族服饰的一个特点是裙子前有一块充满艳丽花纹的背带,通常用多色绒线绣上花卉、虫鸟等吉祥图案,做工精致、美观。
而仫佬族信仰的图腾是凤凰,传统刺绣“丹凤朝阳”至今在背带等物品上仍随处可见。
成年妇女的饰物有银质镂花耳环、手镯、发簪、银丝镯、玉发簪等。这就是仫佬族女人的特点
十、仫佬族怎么读音?
仫佬族【拼音】:mù lǎo zú
基本释义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16万(1990年)。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有本民族语言,多通汉语文和壮语。建有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详细释义
中国 少数民族之一。史称“姆佬”。居民有九万人,主要聚居在 广西 。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多通汉语和壮语。
英文翻译
the Mulam nationality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