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瓷器洗染点染手法?
温度控制:洗染过程中水温的控制非常重要。太高的温度会破坏陶瓷表面的釉面,太低的温度则会使染色效果不佳。一般来说,选择水温在60-80℃之间最为合适。
2. 染色剂的选择:选择合适的染色剂非常重要。一般来说,直接染色剂比间接染色剂更为适用于陶瓷洗染。同时,选择具有良好染色效果的颜色也非常重要。
3. 浸泡时间:陶瓷洗染的浸泡时间也非常重要。一般来说,浸泡时间应该在1-2小时之间,不宜过长。如果浸泡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陶瓷表面釉面的破坏。
4. 洗涤方法:在洗涤陶瓷时,应该使用非常温和的洗涤剂,避免使用过于强力的洗涤剂。同时,应该避免使用过于硬的刷子或者研磨剂,以免刮伤陶瓷表面。
5. 后处理:洗染完成后,应该进行充分的清洗和晾干。同时,可以使用一些保护剂来保护陶瓷表面,防止染色剂褪色或者陶瓷表面被损坏。
60-80℃之间最为合适。
80℃之间最为合适。
二、洗染怎么洗开瓷器?
:
1. 先用清水将瓷器清洗干净,然后用湿布蘸取少量洗涤剂将瓷器擦拭;
2. 用中性洗涤剂和温水调和,将溶液浸泡在瓷器表面,让它在洗涤液中浸泡几分钟;
3. 用温水冲洗,把洗涤液和污垢全部洗掉;
4. 用软毛刷轻轻擦拭,把瓷器表面的附着物仔细清洗干净;
5. 最后用清水冲洗瓷器,擦干表面,就可以了。
三、如何区分瓷器是沥粉工艺还是浮雕工艺?
沥粉工艺中的沥是指液体的点滴,粉是指用粉调制成液体,将其一滴一滴的滴落在物面上,有时用特制的工具把沥的点滴加长,形成一种有规律的,人为的线,这种方法术语称之为:“沥粉”。
沥粉工艺的特殊之处在于高出物面,并在它的上面贴金、银箔、上色等。具有厚度、硬度及华贵的感觉,同时可增加立体感,有着低浮雕的效果。浮雕是雕刻纹饰与原材料是一体的,所以它们的颜色是一致的,有很强的整体性。沥粉整体感不强,沥粉与原体有色彩差别,这就是它们的区别。谢谢四、瓷器复烧工艺?
在中国的瓷器技艺中,复烧是陶瓷烧造工艺之一,就是指将烧成的陶瓷制品重新入窑进行二次烧制。
对瓷器有研究的盏友们其实对复烧一点都不陌生。复烧工艺的具体成型可追溯到南宋的钧窑。钧窑是宋代著名窑址之一,分为官钧窑和民钧窑。钧瓷烧成工艺不同于其它,首创了复烧,其第一次为素烧,然后多次施加釉彩,多次烧成。龙泉青瓷的烧制工艺也是采用多次素烧,重复施釉的办法,使表面釉层加厚,其创造的黑胎青瓷最终形成薄胎厚釉的工艺特征,以及精光内蕴、青翠欲滴的审美品格,尤其是粉青和梅子青两种釉色更是龙泉青瓷工艺达到历史巅峰的标志
五、瓷器印花工艺?
瓷器印花是陶瓷装饰的一种。
1、用刻有装饰纹样的印模,在还没有未干透的胎上印出花纹。
2、用刻有纹样的模子制坯,使胎上留下花纹。
3、为丝网印花,分釉上丝网印花和釉下丝网印花两种,是将彩料通过花样丝网套印在制品上,层次丰富,立体感强。
六、瓷器有哪些工艺?
①捏塑,用双手把瓷泥揉捏成条状或块状或球状,而后堆塑成作品造型,再按作品的结构捏塑细节部分构件。捏塑常用于主体造型,以及人物手脚、衣纹、飘带等附属部分的制作,用双手精心制作,有时配以竹子雕刀。
②篾划,采用竹篾片作笔,在坯体上直接划成各种花纹装饰,手法轻快简练,自如豪放。上釉烧成后,划纹釉色较深,纹样明显。
③浮雕,采用雕塑手法制作,使花纹图样高浮于器物表面的一种装饰。明代象牙白产品多款式的梅花杯、笔筒、香炉、花瓶、茶壶等均采用浮雕装饰,清代以来继续使用,增强装饰图案的立体感。
④堆贴,又称捏花,是德化白瓷早期一种传统装饰手法,先用模具或手捏的附件,如花卉、兽首等,堆贴于坯胎主干上,而后进行修整成型。多应用于陈设艺术瓷。至今凡带有捏塑瓷花的花篮等产品,各种花卉挂壁的花蕊、枝叶也用粘贴发制作,花形多变,花片似绸,形态逼真。
⑤通花,又称透雕、镂空,是以雕刻为主的装饰手法,用竹子或金属雕刀在成型的坯胎上画出图案,再用薄而尖的刀片透刻,通去不需要保留的部分,制工极其精细。
⑥刻花,花饰为阴刻线条,花饰与器身平面一致,上釉烧成后,划纹被釉填平,易于洗涤,不积污垢,花纹清晰。其适用性广泛,尤其餐具等日用瓷的连方、勾草、花卉图案装饰等更为适用,
⑦剔花,在已绘好图案纹饰的瓷胎上,将花纹以外的部分用刀剔除,露出素胎,使花纹凸起,有如浮雕。烧成后露出洁白纯净无光的胎质,与高洁晶明的釉光形成对比,产生独具一格的装饰艺术效果。
⑧印花,刻有花样图案的模具与坯体一次性印压而成,花样、规格一致,简便快捷,能够大批量生产。
七、瓷器注胎工艺起源?
理解汉字有时不免望文生义,自有人理解“浆胎”大概是“注浆之胎”。因此,有个别瓷厂(窑)为了仿古,先制作了型腔而后注浆的工艺,但全都失败了,最后对“注浆之胎”的工艺制瓷作了完全的否定。那么,浆胎瓷器如何由来呢?
1、显别于唐三彩的,那既轻而薄,宋及宋以前的里外通体一色(包括嵌假胎)的瓷器,就是所谓“秘色瓷”。其胎骨是珍贵的“有色矿泥”,该叫“稀土色泥胎”。其珍贵程度依次是“极白色矿泥”,“金黄色泥”,呈米黄色的“本山绿泥”,“天青泥”,“黑矿泥”和紫泥,红泥。
2、由于烧成颜色欠美观,黑矿泥、紫泥,红泥一般做成厚胎瓷器的基胎。在基胎里外层搪以“色泥浆”(不包括底沿部分)就形成“浆衣胎”,“浆衣胎”好比人穿了一件好看的内衣,但它是里外通体一色的。阴干后再罩上透明釉即可入窑烧成。烧成开窑过程中,由于厚基胎和薄浆胎的收缩率不同,就形成了开片、甚至豁裂现象。此类用珍贵色泥做浆胎貌似釉层的瓷器,越千年而常新,同理,也是唐至晚宋时期的“秘色瓷”。
3、理解“浆胎”词意,是所谓“注浆之胎”,是错误的。以注浆工艺完成口小肚大,胎薄1毫米的古代青瓷,实际是不可能的。即使现代也还没有成功。
4、古籍记载勿用置疑,南宋“修内司窑”是存在的。“修内司”是南迁宋皇朝“整修皇室内务”的专设机构。由于在未安之地马上兴建新窑是不太可能的,而皇室又急需祭祀用品,所以只得在越地由最好的窑口来解决。而督陶之事最终由“修内司”负责管理,故时人就顺称所督之窑为“修内司窑”了。它不可能是一个为急于解决问题(用量不大的祭器)而兴建的新窑口。
5、浙江省慈溪上林湖寺龙口窑址,即南宋早期选定(即改了名)的“修内司窑”。改名后,该窑主要负责烧造皇室用量不大的祭祀用品,以及后来的 “秘色”赏玩珍品。(注:“秘色”赏玩珍品,小器为多,时久干脆,釉面自然开片。)浙博社教部主任赵幼强说,修内司当时只管祭祀的一个部门,管辖的是内窑,烧的是祭器,在历史上只是短暂出现。
6、有“修内司窑”底款的完整的祭器,目前我在国内只发现一件,是琮式瓶。此物可佐证慈溪上林湖寺龙口窑址就是“修内司窑”。
7、广义的说法,越窑青瓷就是“秘色瓷”,那是错误的。我基本赞成狭义的说法,——越窑青瓷中的上好之品才能称之为“秘色瓷”。这里主要区别在于基胎和浆胎的贵贱及陶成工艺的水平。除了文人墨客笔下的(绿色)青瓷外,其实还有好些漂亮颜色的“秘色瓷”。如皇家独享的金黄色的,深米黄色的“秘色” 瓷器。它们才是“秘色”瓷中的极品。
8、对单用珍贵矿泥制作的‘极轻而薄之器’称“浆胎”不科学。我为浆胎正名,应叫“本色泥胎”。而在基胎里外层再搪以“色泥浆”(不包括底沿部分)的薄薄的、起美色作用的、在透明釉层内的“本色泥胎”,应叫“浆衣胎”。
八、瓷器描金工艺原理?
瓷器描金是瓷器装饰的一种形式,流行于清代。
据史料记载瓷器描金是将金箔研磨成粉,加十分之一的矾红或西洋赤为熔剂,以牛胶或白芨糊调匀之,描于画面,700—800下烧成淡黄无光泽的薄层,再以玛瑙砥石或砂磨之,便呈现黄金光泽。也有以混胶矾红描于瓷面,再以纯金粉胶浆,填覆于其上烧之。冬季胶水易冻结,则用大蒜汁匀调金粉。
九、瓷器注浆工艺源于何时?
很多专家说是民国间开始注浆制作。我个人认为唐朝就有象青铜器一样制作陶瓷的工艺。
十、瓷器工艺有哪些? ?
瓷器的制作工艺分为釉上彩、釉下彩、釉中彩三种,专家指出重金属主要来源于釉上彩的颜料。釉上彩瓷器中铅化合物能被酸渗解,当食物与画面接触时,铅就可能被食物中的有机酸渗解出来。当然,釉上彩如果设计合理,烧烤工艺得当,是可以避免超铅的。
a.釉上彩陶瓷用颜料制成花纸贴在釉面上或直接以颜料绘于产品表面,再经低温烤烧而成,由于烤烧温度达不到釉层熔融的程度,所以花面不能沉入釉中。用手触摸釉上彩陶瓷,感觉花面有明显的凹凸感。
b.釉中彩陶瓷的烤烧温度可令釉料熔融,颜料可沉入釉中,冷却后被釉层覆盖,制品表面平滑,手触无明显凹凸感;具有永不变色,永不掉色,安全卫生的优点。
c.釉下彩陶瓷全部彩饰在瓷坯上进行,施釉后经高温一次烧成,花面被釉层覆盖,看上去光亮、平整,手感光滑;具有永不变色,永不掉色,安全卫生的优点。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