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控制与防范审计的法律风险?

65 2023-10-23 06:23

一、如何控制与防范审计的法律风险?

一完善审计、会计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从源头防范审计风险。在切实贯彻会计法、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将与之相关的财经法规融会贯通,以审计法为基础,针对不同领域制定操作性强的审计工作具体实施办法,把风险控制作为审计准则的重要内容,使审计工作有章可循,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二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审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的质量,审计部门一方面要吸收复合型人才,扩充审计队伍,同时更要注重对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更新。加强政治学习,提高全体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从政治上防范审计风险;对国家、地区新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进行认真研读,组织讨论,提升宏观思维能力,提高分析判断能力;通过多媒体网络、远程教育、案例教学和模拟审计实验等方式经常性的组织业务培训,强化业务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增强审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三规范审计程序,防范审计风险。审计监督活动是一套完整的程序,从确定项目计划,送达审计通知书,审计取证,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出具正式审计报告等环节,都要严格履行审计程序,不得忽略和违反程序。同时也要做好审前调查,通过审前调查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预测审计潜在风险,防范审计风险。

四选择恰当审计方法,减小审计误差。由于审计方法采用不当给审计造成的风险,在全部审计风险中占绝对比例。因此对于审计方法的选用,是克服风险的关键性步骤。审计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而言有很多种,每一种都有各自的特点,能够解决相应的问题,因此,为了尽可能地削弱审计风险, 审计人员应根据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及被审问题选择相适应的方法。

五客观公正进行审计评价,有效防范审计风险。客观评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客观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既不高估内部控制也不低估内部控制;客观评价审计证据,实事求是,对审计取证做到真实、可靠,特别是对重点问题和重要程序进行认真复核,确保准确无误;客观公正地评价审计结果,审计工作由于受审计范围、审计时间、审计资料、审计手段的限制,不可能将账内账外的问题都查得一清二楚,因此对审计结果的评价要注意保持客观谨慎,不凭工作经验和领导意图来做出结论,有效防范审计风险。

二、采购风险控制与管理的意义?

1、有利于管理层做出正确决策

在工程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很多部门都没有真正做到协同办公,而是各部门做各部门的事情,这就出现了每个部门都有独立的资料和数据,这些数据很难整合在一起运用,只有采购部门能接触到这些汇总的信息。管理好项目采购就可以让相关方能够随时掌握项目的情况,为管理决策部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2、强调专业性,有利于规避风险、降低成本

没有任何两个项目是相同的,因此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我们都需要跟进现场情况、专业情况、施工单位及设备供货商情况,进行细致认真的专业性分析,得出最合适的施工方案。这些环节的实施变化也就导致采购相应指标的变化,对采购环节进行精准的监控才能有效的规避风险,降低采购成本。

3、做好采购成本管控,有利于预算控制及管理

很多建筑施工企业的采购部门都容易出现暗箱操作的情况,这就导致了采购成本上升,整个项目的利润下降。1m筑造工具箱中的采购管理工具就是专门进行项目采购管理的工具,可以对采购进行全流程的监控,避免各项采购违规操作,有效的控制了采购成本。

4、做好数据管理,有利于财务工作高效推进

财务部门作为公司财务管理的收口部门,所有数据的来源必须有理有据,所有凭证必须齐备,这些数据和资料大部分来自招标采购部门,也就是说,招标采购管理工作为财务管理工作做了很多前置工作并提供了大量的管理依据,使财务工作能有效进行。

三、财务风险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有什么不同?

财务风险管理是指经营主体对其理财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度量和分析评价。并适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和控制,以经济合理可行的方法进行处理,以保障理财活动安全正常开展,保证其经济利益免受损失的管理过程。

财务风险控制是在确定风险应对的过程中,管理层应该考虑:一是不同的拟应对方案对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可用利润、每股收益等表示),以及哪个应对方案对主体的风险容限相协调;二是不同拟应对方案的成本和效益;三是实现企业目标可能的机会。

四、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协同表现为?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协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企业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的实现都需要各方的参与;

2、两者都贯穿于企业的整个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当中;

3、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实现企业的价值。

具体来看,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包含在企业的风险管理当中的,属于风险管理的一个部分。企业的风险管理和企业的内部控制相比较起来,它是站在更高的战略层次上来分析问题的,比内部控制更加细化,能够更好地解决企业经营活动当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风险问题。内部控制所发挥的主要作用则是体现在会计控制以及审计活动方面。随着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二者之间必定会相互交叉且相互融合,最终相互统一。

五、全程法律风险管理包括?

企业产品质量法律风险管理实务指南

《企业产品质量法律风险管理实务指南》是法律出版社出版,2012年发行的图书,作者是付希业。

基本信息

本书有别于其他的专业法律书。

首先,本书用轻松、诙谐的语言去讲述、诠释辛酸的产品质量问题,就产品质量引发的事件、责任、风险娓娓道来。本书的作者在努力让生硬的法律鲜活起来,让炒得沸沸扬扬的质量事件清晰凸现其责任之重。

其次,它站在企业的角度,剖析企业在产品质量中不同角色的法律责任。作者结合自己成功代理的案例,立足于中国本土的法律实践,理论结合实际,对企业产品质量风险控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本书的每一章都从产品质量事件开始,逐步剖析汽车、电器、食品等质量事件所蕴含的法律问题,最终详细阐述此类产品有关的法律现状、立法建议、法律责任以及企业应对。

自 序

当本书的书名确定为《企业产品质量法律风险管理实务指南》的时候,我还在忐忑不安。

我知道,以这个书名去引起沉浸在网络中的普通读者关注或者垂青,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事。这不单单是因为产品质量是一个很枯燥、很刻板的课题,更多的可能是因为产品质量是国人挥之不去的痛,多数人不忍触及。

作为一个中国人,生活在这样一个极其特别的质量环境中,谁的心情都不可能平静,那些层出不穷的质量事件也不容得人平静。

在写这篇序言之前,我重新拜读了鲁迅先生著作《呐喊》的自序。

这样做,绝非是想通过模仿他的文锋或语气,为我的这本叫做书的册子增添色彩,而是因为在我的内心深处,有一种与先生同样的无以名状的寂寞或者被称作“庸人自扰”的郁郁难欢。

我是一名工科出身的人,在企业一线工作多年,原本不善写作。从事律师行业后,耳闻目睹并经办了大量产品质量案件。在此过程中,曾为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管不力而愤怒,为造假者的丧心病狂而惊愕,也为某些品牌企业的强词夺理而无语,更为那些老字号企业的产品质量灾难而惋惜。

当网上盛传《中国人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学扫盲》的调侃文章时,我相信,没有一个中国人在看到此文后还能笑得出来,除了那些利欲熏心的始作俑者。“……从咸鸭蛋、辣椒酱里我们认识了苏丹红;……今天三鹿又让同胞们知道了三聚氰胺的化学作用。”

痛定思痛,我们不得不直面残酷的现实。

我心向浓墨之香和宁静致远的至美生活,但实不忍为那些怵目惊心的无良事件而沉默。

鲁迅先生曾说“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作为一名普通的法律工作者,我清醒地知道,一粒石子投入大海不会激起惊涛骇浪;而对于我,即便用尽心机,堆砌再多的文字也不一定会引发人们对产品质量的高度关注。但我还是想勇敢地呐喊一声,至少可以给那些为中国产品质量而不懈努力的人们一丝力量。

待心境沉寂下来,我寻觅着写一些对企业有指导意义的东西,权当是给企业作个号鼓手和鞭策者,鼓舞那些有着强烈责任感的企业和企业家去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声誉,于是我试着拿起笔墨,行笔工不善之事。

我曾在网络上用谷歌引擎搜索“产品质量”,发现这方面的文章并不太多,而且多数是偏向于学术探讨的文章,案例、法条充斥其中。对非法律专业的读者来说,苦涩难懂,味同嚼蜡。掩卷遐思:难道现实与学术总要如此径渭分明,难以逾越?难道严肃的问题必须与冰冷说教如影相随?

为此,我与产品质量研究组的同事们经过较长时间的商讨,决定做一个大胆尝试:写一本让更多人喜欢读、能读懂的法律专业书!我们试图做到:本书能够为企业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焦点、热点问题;用普通人轻松读懂的文字来解释看似深奥的法律问题;用形象、具体和美妙的语言解释枯燥的法律条文,法律中寓故事,故事中释法律。

于是,就有了这本书―包含大量诙谐有趣的语言、鲜活生动、全面细致的文字报道,目的就是让读者在轻松中思考产品质量这个不轻松的话题。愿这本凝聚着我对企业殷殷期盼的册子,能对企业产品质量的提升有所帮助。

写作过程中,我所张金海、李明均、殷启峰、柯振岳、李兰、李静、庄慧鑫、王英等多位律师给予了我鼎力帮助,尤其是张志国、孙芳龙两位律师在代理国家海洋局处理康菲漏油案件异常繁忙之际拨冗关照,在此表示衷心感谢。正是他们的鼓舞和支持,包括收集和整理大量的资料,才使我们能够顺利完成本书的写作。

记得王令有首诗题为《送春》,“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期盼更多社会各界的有志之士,能像诗中眷恋春光的杜鹃,鸣啼凄壮,却不舍不弃,呼唤东风归来,让产品质量的理念扎根于民众,让精致的生活悄悄来到我们身边……

付希业

2012年5月完稿于文康律师事务所

图书目录

总则

第一章 产品质量基础知识

第一节 重要概念盘点

一、产品的定义

二、产品的质量责任

三、产品标准

四、产品质量监管体制

五、质量认证

六、产品外在表象

七、产品行政执法大检查

第二节“三包”规定:消费者维权的老黄历

一、“三包”规定:那些熟悉的条款

二、产品“三包”时常遇到的抗辩事由

三、“三包”规定的局限性

四、“三包”规定位阶提升的必要性

第三节 产品召回

一、中外产品召回对比

二、立法现状的不足

三、技术规范亟待法制化

四、期盼《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出台

第四节 生产许可证

一、电梯里的惨剧

二、生产许可证制度

三、生产许可:不得不为的举措

四、《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

第二章 企业产品质量控制

第一节 产品生产的质量控制

一、外协加工产品的质量控制

二、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三、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四、成品出厂前的质量控制

五、不合格产品的控制

六、质量情况的统计分析和改善

第二节 原材料供应链质量风险控制

一、供应链产品质量风险

二、原材料供应链结构的重要性

三、供应链质量管理的措施

第三节 产品验收和质量异议

一、产品的质量担保

二、产品检验及异议期间

三、验收合格与质量担保

四、产品验收管理措施

第三章 企业后患:产品损害赔偿

第一节 产品责任归责原则

第二节 中国产品责任立法

一、产品责任立法历程

二、产品责任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 产品质量诉讼

第一节 产品质量诉讼的启动

一、案件法律管辖

二、起诉立案

三、诉讼请求

四、案件的案由

第二节 原被告的博弈

一、产品瑕疵或缺陷的事实

二、产品瑕疵、缺陷与损害的因果关系

三、产品质量诉讼证据

第三节 证据分析与准备

一、诉讼中的证据分析

二、产品质量证据准备

第四节 鉴定结论及勘验笔录

一、产品质量的鉴定或检测

二、勘验笔录

第五节 产品火灾事故

一、火灾事故认定

二、火灾事故认定中的现实困境

三、一份沉甸甸的账单

第五章 产品质量行政执法

第一节 行政执法基础知识

一、行政处罚基本原则

二、处罚种类

三、实施机关、管辖与适用

四、行政处罚的管辖和适用

第二节 企业常遇到的行政执法

一、行政强制措施

二、产品抽检

三、生产许可证产品的行政监督

第六章 危机公关及用户纠纷处理

第一节 危机公关基础知识

一、不可预见的质量事件

二、危机公关的基础理论

第二节 从“毒奶粉”事件看:危机公关的得与失

一、不可逾越的法律界限

二、危机公关不是危机掩饰

三、不可推脱的法律责任

第三节 产品质量客户纠纷处理

一、产品质量意识的对与错

二、品牌为信任买单

三、遭遇消费者的“天价索赔”

四、媒体曝光与企业名誉保护的博弈

五、过度维权与私力救济

第四节 企业流淌道德血液

一、品牌源于诚信

二、以义为利,趋义避财

三、社会责任看上去挺美

分则

第一章 汽车企业的质量责任

第一节 丰田汽车召回风波

一、丰田汽车的过去和现在

二、丰田公司的赔偿

第二节 汽车召回制度

一、汽车召回的基础知识

二、《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

三、《汽车召回监督管理条例》征求意见

第三节 汽车召回的应对之策

一、外资品牌召回内外有别

二、汽车召回的应对

三、汽车“三包”责任

第四节 汽车的火灾事故纠纷处理

一、汽车火灾引发的诉讼

二、争议焦点的认定

三、法律剖析与启示

第五节 汽车“贴牌”生产责任

一、“贴牌”类型及法律关系

二、生产者责任认定

三、“新赛宝”事件责任分析

四、完善立法明确生产者责任

第六节 企业面临的集团诉讼

一、奥克斯汽车退市,遭遇集体“讨债”

二、集团诉讼制度

三、集团诉讼的艰难之路

四、美国集团诉讼的借鉴

第二章 食品企业的安全管理

第一节 三鹿“毒奶粉”惨剧

一、“结石”宝宝

二、“无良”的奶农

三、无辜“三聚氰胺”

四、轰然坍塌的“三鹿”

五、以刑谢罪的掌门人

第二节“毒奶粉”事件的影响及启示

一、催生《食品安全法》颁布

二、产品免检:暴露监管诟病

三、滞后信息通报的历史沉痛

四、监管体制有待改革

五、食品安全标准缺失

七、食品安全:由乱而治

八、食品安全事件的社会根源

第三节 食品企业的法律风险及应对

一、食品质量风险控制

二、企业面对的食品赔偿

三、分散风险的平衡器:产品责任险

第四节 食品原材料供应链质量监控

一、“工业明胶”掺进乳品、药品

二、原材料技术指标的欺骗性和防范措施

第三章 产品质量的无形财富

第一节 葡萄酒行业知识产权第一案

一、张裕“解百纳”的八年抗战

二、“解百纳”的前世今生

三、商标使用人大军压境

四、一个企业与一个行业的战争

第二节 产品商标

一、一个商标的成长史

二、商标的专用权范围

三、商标许可的可爱之处

四、 IPAD商标权之战

五、《商标法》立法历程

第三节 产品专利

一、iPhone“横空出世”

二、中国专利制度的建立

三、《专利法》基本知识

附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六、信用管理与法律风险防控专业如何?

信用管理与法律风险防控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信用管理和法律风险防控的能力和技能。以下是对该专业的一般介绍:

1. 学科内容:该专业涵盖了信用管理和法律风险防控两个主要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将学习信用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包括信用评估、信用风险管理、信用授信与担保等内容。同时,他们还将学习法律风险防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合同管理、法律风险分析、纠纷解决等。

2. 专业培养目标:该专业旨在培养具备信用管理和法律风险防控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应具备扎实的信用管理和法律知识,能够在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等领域从事信用风险评估、合同管理、纠纷处理等相关工作。

3.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以在银行、保险公司、信贷机构、律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各类组织和机构从事信用管理、法律风险防控、风险评估与分析、合同管理等相关工作。他们可能担任信用管理师、风险分析师、法律顾问、合同管理专员、律师助理等职位。

4. 专业能力培养:学生将通过基础理论学习、实践实训、案例研究等方式,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法律意识和法律风险评估能力等。

总的来说,信用管理与法律风险防控专业培养具备信用管理和法律风险防控能力的专门人才,在实践中推动信用管理和法律风险防控工作的合理化与规范化,并为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和组织提供风险管理与法律风险防控的支持与咨询。如有具体课程设置和专业发展方向的疑问,建议您咨询相关高校的招生部门或该专业的教师。

七、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是什么?

风险管理是个大概念,而内部控制相对风险管理来说就更加具体和有针对性了。怎么理解呢?

我举一个例子首先了解一下固有风险和剩余风险的概念。前者是当你设定好一个目标后还未开展任何风控活动就面临的所有潜在风险。

剩余风险就是当你设定好目标后,认识了潜在风险,那么通过一些列的控制活动来降低、规避、转嫁这些潜在风险后还有未能被控制的潜在风险。

其中这个一些列的控制活动中对自身(企业内部)进行控制的称为内部控制。因为外部风险是不可控的,只能预测。在ISO31000的框架中,InternalControl就是RiskManagement中的第四个关键点。我想你这么理解可以方便一些。

八、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标准是什么?

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

九、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1)两者的范畴不一致。内部控制仅是管理的一项职能,主要是通过事后和过程的控制来实现其自身的目标;而全面风险管理则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各个方面,控制的手段不仅体现在事中和事后的控制,更重要的是在事前制订目标时就充分考虑了风险的存在。而且,在两者所要达到的目标上,全面风险管理多于内部控制。

(2)两者的活动不一致。全面风险管理的一系列具体活动并不都是内部控制要做的。两者最明显的差异在于内部控制不负责企业经营目标的具体设立,而只是对目标的制定过程进行评价,特别是对目标和战略计划制定当中的风险进行评估。

(3)两者对风险的定义不一致。在COSO委员会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中,把风险明确定义为“对企业的目标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将产生正面影响的事件视为机会),将风险与机会区分开来;而在,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框架中,没有区分风险和机会。

(4)两者对风险的对策不一致。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引入了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风险对策、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概念和方法,因此,该框架在风险度量的基础上,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战略与风险偏好相一致,增长、风险与回报相联系,进行经济资本分配及利用风险信息支持业务前台决策流程。这些内容都是内部控制框架中没有的,也是其所不能做到的。

联系:1)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内部控制。COSO2003年7月公布了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征求意见稿中明确地指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框架包括内控作为一个子系统。从时间先后和内容上来看,全面风险管理是对内部控制的拓展和延伸。

(2)内部控制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内部控制的动力来自企业对风险的认识和管理,对于企业所面临的大部分运营风险,或者说对于在企业的所有业务流程之中的风险,内控系统是必要的、高效的和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

从国际国内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的不断完善和变得更加全面,它们之间必然相互交叉、融合,直至统一。

内部控制

国外较为经典的是 ASB 对内部控制的定义。1972 年,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ASB)所做的《审计准则公告》,该公告循着《证券交易法》的路线进行研究和讨论,对内部控制提出了如下定义:"内部控制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单位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充分有效地获得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管理目标,而在单位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程序和方法。

十、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区别和联系?

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中两个重要的概念,二者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1. 定义不同:风险管理是指对企业可能发生的各种危险和不确定因素进行评估、处理和控制的过程,而内部控制则是指企业内部制定的规章制度、流程和机制,保障企业运作的合规性和稳定性。

2. 范围不同:风险管理针对的是企业整体,包括各种内部和外部风险的评估和防范;而内部控制主要关注于企业内部各项业务活动,涉及成本控制、资金流程、防范财务风险等。

3. 目标不同: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降低业务损失、提高企业价值,而内部控制的目标则是确保企业运作的合法性、准确性和稳定性。

联系:

1. 风险识别:内部控制是通过设立各种规章制度、流程和机制等来识别和防范风险,从而减少风险影响;而风险管理则是通过对目标风险的评估和判断,制定相应措施进行预防和应对。

2. 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都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内部控制侧重于对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的评估和管控,而风险管理则面向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分析和管理。

3. 风险监测:内部控制是一个不断完善和监测的过程,需要对各项业务活动进行实时监测,以防止风险的出现,而风险管理则是通过对各种风险的监测和控制,实现风险的最小化。

总之,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虽然不同,但二者紧密相关。企业可以通过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来减少存在的内部风险,同时在风险管理中也可以参考和借鉴内部控制的理念和机制,以更好地防范和管理风险。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