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学厨之前,我喜欢在网上搜菜谱学着做,看一道菜学一道,但经常做出来的效果不理想,而且不照着做经常记不住。
看过很多人说煮鱼汤前鱼要先煎一下的时候,我就是不理解,容易忘记。
后来去了厨师学校,除了学习做菜,还上理论课学习烹饪原理,明白了煮鱼汤前鱼先煎的作用:
首先,高温油煎能发生美拉德反应,让鱼更香些。
其次,油煎的熔点高(远高于水的沸点),能让鱼的脂肪快速融化,流出来分散于汤中,有利于汤色变白。再经过大火沸腾,让油脂和水在蛋白质的作用下充分乳化,变得汤色白如奶。
这就是汤变奶白的原理,也是鱼为什么要煎一下的原因。
然而基本上所有 美食 菜谱和视频,都没有告诉你为什么要这么做,或许是篇幅有限,或许是部分作者本身就一知半解。造成的结果往往是读者不懂原理,就像我以前一样,不知如何灵活运用,不会举一反三,只能照瓢画葫芦。
所以,了解烹饪原理也是学好做菜重要的一环,当你明白了汤变白的原理:是由脂肪、蛋白质、大火沸腾,三大要素组成。就能按照这原理做别的奶白汤,食材不再限制于鱼类,可以用骨头、肉类、鸡蛋等都行。
从厨师学校出来后,再去餐厅酒店打工,至今任职厨师已有十几年,累积了一定的经验和心得,接着先分享几个烹饪原理,看完了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含有较多糖或淀粉、蛋白质的食物,遇热会快速凝固焦化或分解,处理不当很容易粘锅。做菜如何避免食物粘锅,依赖不粘锅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而且不粘锅的涂层会脱落,吃了对身体不好。
以炒菜为例,我们厨师有一套标准流程,热锅到冒烟后倒一点油转一圈,倒出再放入适量的冷油,炝锅下菜。这叫做“热锅冷油”,很多人都知道热锅冷油,但究其原因,却说不出个所以然。
我来简单说下原理:
①.热锅是为了温度达到200度以上,就会发生“莱顿弗洛斯效应”,此时如果往锅里滴水并不会马上蒸发,而是变成小水珠滚动,所以食物放到具有莱顿弗洛斯特点的锅上,通常是不会粘锅的。
当然厨师不会刻意关注这点,凭经验把锅烧到冒青烟,温度是足够的。
就家庭操作而言,建议备一个厚底的铁锅,或厚平底锅,大火空烧个一两分钟(注意不粘锅不能空烧,这里讲的是铁锅),转中火倒油转匀,再放食材。
②.热锅后第一次倒油转匀,为了形成一层薄薄的油膜,同时增加锅面介质,和让锅够润滑,有利于食材在锅面滑动。
③第二次倒油(冷油),由于锅底温度高会瞬间给一上升力,再放入食材就不会马上粘锅了。
另外不同食物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淀粉含量高的食物,炒时会分解出过多的淀粉,凝固在锅表面。所以土豆丝这类食物,炒之前先清洗一下,提前去除表面多余淀粉,沥干水分再热锅冷油炒,不会粘锅。
不耐烧的食物,比如花椒、干辣椒、豆瓣酱、肉末等,容易脱水炒糊,所以热锅冷油后需要小火低油温。
高蛋白质又要保持嫩度的食物,比如炒肉丝、肉片、肉丁、鸡丁之类的,上浆后加食用油,让油脂包裹在淀粉外围,避免淀粉直接粘锅。
需要油煎的食物,比如煎牛排、煎鱼、煎鸡蛋、煎豆腐等等。以煎鱼为例,热锅冷油放入食材, 重点来了:
一是先大火煎 ,能快速褐变烧出特别烘烤香味焦层,并减少食材水分流失。
二是大火煎至少半分钟, 期间不要用锅铲翻动或翻面,很多人煎鱼粘锅,就是着急了。合理的做法先大火煎一会,让鱼表面熟成定型,再晃动锅、翻搅另一面,就不会粘锅和易碎了。
1、动物刚宰杀死后,短时间内肌肉是放松的,没有经历僵直,所以不会有过多的失水,这时候若是马上烹饪,肉质非常柔嫩。
但是,肌肉很快会紧缩引起失水,肉质就特别硬,且PH变低导致肉质变酸,是最不适合食用的阶段。肌纤维耗尽能源时开始,牛肉大概是屠杀后3小时,猪肉和羊肉鸡肉一般是60分钟以内,这叫做“尸体僵直”。
好在,数小时后肌肉结构变弱,肉质会随之软化。潮汕牛肉火锅特别鲜嫩,就是选用新鲜期(屠宰几小时内)的牛肉。
另外,刚宰杀的鸡鸭鹅等,要不是立即烹饪,要不是等数小时再烹。
2、烹饪熟的肉为何有的口感发柴、粗糙?怎么样才能让肉变嫩?
肉老主要有两个原因:
①、肉中水分少。比如里脊肉,本身含有的水分不多,加上烹煮时会丧失约重量20%的水分,所以造成肉质粗糙。
解决方法是补充和尽可能维持肉中的水分。
补充水分的话,我们可以先加少许的盐抓腌再打水,顺序不要搞错了,不然容易泄水。
因为先给盐,盐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盐溶反应),会增加肌肉细胞的水容量,进而吸收更多的水分。其次盐能溶解部分支持收缩肌丝的蛋白质结构。
维持肉中水分的方法,最简单的是上浆,淀粉可以用豌豆淀粉或玉米淀粉,比较万能,容错率高。
虽说淀粉在常温下并不能保护肉丝、肉片、肉丁,不过在高温时,淀粉会发生糊化作用,淀粉分子间的氢键断裂,体积膨胀到50-100倍,形成糊状的溶胶,并裹在肉的表层,能很好的防止肉中的水分和风味物质流失。
②、肉纤维过粗,处理方式有那么几种,要不是用刀背、松肉捶等工具,把肉纤维捶烂,要不是用酶破坏纤维,用嫩肉粉、食粉等。
这些肉类的嫩化物,是从植物像是菠萝、木瓜、无花果、奇异果,萃取出来的酶,经过提炼后磨成粉加盐和糖装于调味罐内。
小结:肉要嫩,保持水分,破坏肉纤维。
1、相信你应该看过很多视频里说炸东西要炸两次,但你知道为什么吗?第一次中温炸是为了炸熟,第二次短暂高温炸(复炸),则是为了逼出食物里的油分,减少油腻感,以及把表皮炸酥。
2、怎么判定油温高低?
我们后厨一般是把油温分为,一成油温、二成油温……,每30度度为一成,比如6成油温就是180度,以此类推。
就炒菜而言,易糊的食材,如肉末,适合3-4成油温下锅。
上浆的食材,比如炒肉丝、肉片、肉丁、鸡丁之类的食材则需热锅冷油,大火滑散。油温控制在六七成左右,即是中高油温,也就是200摄氏度左右较好。
因为温度越高,淀粉的糊化作用越快,也越早形成保护层。而且温度越高,肉丝肉片之类越容易成熟,时间就越短,水分流失就越少。因此,高油温是保持肉质地柔嫩的一个关键点。
那在家里怎么办?
炉灶火力不够猛,也不能像酒楼后厨那样倒半锅油,来完成初级加工食材滑油。
家庭操作,先热锅后可以多放一些油,比平时多2倍的量,不用担心浪费或油腻,咱们可以等肉炒熟了,然后倒出来一半的油,留着下次炒肉、炒素菜啥的。
加热到六七成热倒入上浆的食材,可能有的人想问,怎么判断是六七成油温?
在初始烧油开始,锅底泛起油花、吱吱啦啦响 算是油温开始升档,再烧一会油会伴随响声有波纹状的滚动是中温,完全不响的话,就是中高油温,上浆的食材在中高油温下锅 !
如果还是担心油温一开始掌握不好,最简单的方法是:先撤一根肉丝下锅,要是马上沉底,肉丝没有任何反应,油温底低,再等。
油温正好应该是:肉丝下锅浆会变白并浮起来 。
还有一个关键就是处理上浆类滑油脱浆的处理 :要是肉刚下锅就会有脱浆(水浆脱离肉丝成白浆点散开)的话,排除浆没上好外,就说明油温还不够,就得慢动肉丝防止粘锅的同时,等待油温上来再搅开。
以上说的滑油,还有肉丝肉片不是都是要那样烹调的,单纯地炒,需要注意肉丝是顺丝切的,要知道所有的菜好吃与否跟选材是成正比的。
炒肉丝:油起锅温度得高下肉搅拌,在完全看不见生肉的时候,再稍微炒一下,烹点食醋(去腥 肉嫩),再烹点酱油(去膻味 增香),再下别的料。
为什么酒楼炒的绿叶油亮水汪汪,而自己怎么炒都没有那种效果?这是因为餐馆里火猛油多的原因,那么在家该怎么操作呢?
方法是有的,由于家庭炉灶火力小,可以多放一点油来弥补,毕竟油能很好传导温度,然后就是猛火快炒,最好是用筷子翻炒(筷子炒一些特定的菜比锅铲好用很多,翻炒均匀又灵活),八成热左右时立即出锅,等装盘上桌那会,余温还能继续熟成青菜,上桌时火候正好,色泽漂亮,水汪脆嫩!
反之火候小,绿叶青菜容易出大量的水分,就变成了煮菜了,必然卖相口感次之。而且加热时间长,青菜含有叶绿素会变成脱镁叶绿素,变黄变黑了!
1、黄酒,比起料酒我更喜欢黄酒,尤其是陈年黄酒。原因无他,你看下料酒的配料便知,各种鲜味剂,反观黄酒要敦厚得多。再者,黄酒和肉类比较搭配,用来炒海鲜也有迷人的独特风味。
2、白酒,卤味菜肴里加高度高粱酒效果不错,能减少肥肉油腻感,原理是:利用酒乙醇双重溶性将脂肪分散与汤水中。
还能增香,原理是:脂肪酸与酒精反应生成香味物质。
需要注意的是:必须锅里很热时加入白酒,之后快速翻匀,让酒气完全散发,只剩粮食的甜香感觉。切记不可刚加了酒就添汤,不然白酒的“酒臭”味全窝下来。
3、啤酒,里面的酵母是很好的鲜味物质,但是不能久煮,否则会有苦涩味。
4、姜葱水, 不愿意吃葱姜的人,或菜肴的一些姜葱特别影响口感,但不给又缺失味道,比如做丸子,可以把葱白和姜拍扁,放在热水里抓一抓,浸泡两三分钟,最后用泡好的水代替姜葱。包括肉馅或者做菜等都可以加入,不仅能去腥增香,还不会有咬到葱姜的不愉快感受。
5、胡椒,黑胡椒主要辛辣化合物~胡椒碱就贮存在薄层果皮和种子表层。而胡椒碱辛辣程度大概是辣椒中辣椒素1%,黑胡椒主要香味成分会带来清新、柑橘、木质、花香的整体味道。
白胡椒,辛辣程度和黑胡椒相等,却由于外层种皮已经移除而缺失一半香味。不过白胡椒粉那若有若无的迷人香气,是其他调味料替代不了的,特别加在小馄饨这类汤汤水水的食物里。
需要注意的是:要买的是“100%纯胡椒粉”,不是那种添了大米和辣椒的便宜的“胡椒产品”。
炒菜的其它技巧和烹饪原理太多了,关于食材的贮存方式,冷冻对食材的危害,如何正确的解冻,还有食物味道、颜色、香味原理,如何调色调味增香啊!香辛料味道与搭配,发酵的原理,食材量和配比什么的,以后再讲吧。
私塾师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