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控制措施确定的原则是什么?

求职招聘网 2023-10-14 18:32 编辑:admin 78阅读

一、风险控制措施确定的原则是什么?

1 可行、适用、有效性原则

管理方案首先应针对已识别的风险源,制定具有可操作的管理措施,适用有效的管理措施能大大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2 经济、合理、先进性原则

管理方案涉及的多项工作和措施应力求管理成本的节约,管理信息流畅、方式简捷、手段先进才能显示出高超的风险管理水平。

3 主动、及时、全过程原则

项目的全过程建设期分为前期准备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勘察设计阶段、招标投标阶段)、施工及保修阶段、生产运营期。对于风险管理,仍应遵循主动控制、事先控制的管理思想,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条件和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调整管理方案,并将这一原则贯彻项目全过程,才能充分体现风险管理的特点和优势。

4 综合、系统、全方位原则

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极强的工作,不仅其产生的原因复杂,而且后果影响面广,所需处理措施综合性强。例如项目的多目标特征(投资、进度、质量、安全、合同变更和索赔、生产成本、利税等目标);因此,要全面彻底的降低乃至消除风险因素的影响,必须采取综合治理原则,动员各方力量,科学分配风险责任,建立风险利益的共同体和项目全方位风险管理体系,才能将风险管理的工作落到实处。

二、企业分层风险管控顺序?

企业分层风险管理顺序是: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计划—风

险监控—和风险应对。

 1、风险识别过程。是将企业存在的不确定性风险转变为明确的风险陈述。

 2、风险分析过程。

是将风险陈述转变为按优先顺序排列的风险列表。 根据企业对风险级别的划分对项目已识别的风险进行评定。

 3、风险计划过程。是将按优先级排列的风险列表转变为风险应

对计划,并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4、风险监控过程包括监视风险状态以及发出通知启动风险应对行动。

 5、风险应对过程是执行风险行动计划,以求将风险降至可接

受程度。

 

三、风险源和危险源的区别?

危险源的识别和风险控制

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把危险源分为两大类,即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第一类危险源是事故的主体,决定事故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难易,决定事故发生可能性的大小。按照国家标准,危险源分为四类: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根据对危险源的识别,评估危险源造成风险的可能性和损失大小,可以将风险分为工、Ⅱ、Ⅲ、Ⅳ、Ⅴ五个等级。在实际应用中,应该根据风险评价所得出的不同风险源和风险量大小(风险水平),选择不同的控制策略。应根据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采用相应的风险控制方法.

四、一类风险源二类风险源是什么?

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和(或)环境影响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可划分为第一类、第二类两类。

1. 第一类危险源指生产过程中固有的各种能量或有害物质,也就是根源、源头类危害因素。

2.第二类危险源指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或有害物质措施(屏障)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

(四)风险辨识:识别危险有害因素的存在,并确定其分布和特性的过程。

(五)风险评估:运用定性或定量的分析方法对危险有害因素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的过程,得出评估结果。

(六)风险分级: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对不同风险按照需要关注程度进行排序的过程。

(七)风险分级管控: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

(八)事故隐患: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场所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上的缺陷

五、请问企业风险管理三道防线分别是什么?

第一道防线:所有业务部门及职能部门。其中,风险管理职能部及内部审计职能部门是第一道防线的核心。各部门一线员工是企业的窗口,也是最先与风险源接触的群体,在日常业务中负有及时识别、上报与初步管理风险的职责,是事前控制风险的关键。

  第二道防线:风险管理委员会及风险管理职能部门。这两个机构不直接参与企业任何经营业务,而主要负责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统筹组织、协调与规划,并对第一道防线的风险管理工作、内部控制开展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同时承担重大风险的核心管理与组织职责,是事中控制风险的关键。

  第三道防线:内部审计委员会及内部审计职能部门。这两个机构也不直接参与企业任何经营业务,主要负责对第一及第二道防线部门的工作进行事后稽核、审计和监察等,对企业内部控制度进行查漏补缺、对企业主要业务流程的合规性、合理性和风险可控性进行审计、对经营管理者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企业信息系统有效性进行审计、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等,是事后控制风险的关键,也是最后一道防线。

六、企业风险源包括哪四类?

企业风险按其内容不同可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商业风险、营运风险等。

分别解释如下::

㈠战略风险

战略风险是指不确定性对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影响。理解战略风险需要注意两点:

1,战略风险是指未发生的影响企业战略目标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已经发生的确定性事件不是企业战略风险范畴。

2,尽管影响企业战略的因素来源广泛,但并不是每个可能性事件都构成战略风险,只有当某个事件的偶然发生影响到战略目标实现时才称为战略风险。

企业战略风险既来源于企业内部也来源于企业外部,包括竞争风险、客户偏好转换风险、行业方向转换风险、战略收购合并风险和企业研发新产品风险等。

㈡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公司资产和现金流的充足性,公司是否有足够的资产和现金流偿还债务和利息,满足支付企业的操作费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⒈偿债风险

偿债风险是指企业负债率较高,在经营亏损或投资失误等的情况下,可能发生没有足够的资金按时偿还债务和利息,引起财务危机(或称财务困境),甚至导致破产。

⒉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可广泛定义为获取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能力,是每一个企业的生命活力所在。由于缺乏获取现金或现金等价物而招致损失的风险称为流动性风险。

当企业需要面对预期的和突如其来的债务时,流动性可以使日常的经营活动得以正常流转,是企业的一种基本资源。缺少充足的现金资源则会危及企业的活力。它分为融资性流动风险和市场性流动风险。

①融资性流动风险。它是指企业有资产,但在需要资金的时候却没有办法融到足够的资金。如企业有10亿元资产,向银行借款3亿元,从总体看偿还借款没有困难。但资金主要用于土地开发及楼盘施工,尚且还未达到出售的要求,不能带来销售楼盘的现金流入。这时如果按合同约定需要偿还借款的本金和利息,企业就必然发生流动性风险。如果银行强行要款,企业就可能破产,这就是融资性流动风险。它令对企业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迫使企业不得不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

②市场性流动风险。它是指资产变现时可能导致的价格损失。众所周知,企业的非现金资产,如果想在短期内变卖并收回现金,往往很难获得理想的价格。一般而言,一种资产交易余额不活跃、个性化程度越高,则该资产的市场性流动风险越大,变现能力越差。

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存有潜在流动性风险,可通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水平来确定。一般来讲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应达到1.5~2.0水平,比率越低,风险越高。速动资产(流动资产中扣除存货)/流动负债,称为速动比率,通常应达到0.8~1.0水平,比率越低风险越大。没有理想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的企业是非常危险的。

③收益分配风险

投资的目的是获得回报,如果公司股利未达到投资者预期目的,可能导致投资者低估公司价值,抛售公司股票,甚至联合罢免管理层的举措,对生产经营带来不确定性影响;如果公司过多分配股利,会降低公司拥有的现金量,一方面可能导致部分投资项目缺乏资金,另一方面还可能引发债务危机。因此,公司管理层需要制定合理的权益分配政策,做出完善资金筹划,引导投资者形成合理预期,保持投资与报酬之间平衡。

㈢商业风险

商业风险是指由于市场、法律和经济环境变化而引发的企业风险。主要包括四类:

⒈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在商业活动中由于对方不能按照相关的合约协议去履行相关的义务,因而可能给企业造成损失的风险。

⒉市场风险

包括产品市场风险和金融市场风险。产品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需求变化新产品出现,是产品可能滞销等原因,导致产品跌价或不能及时卖出所带来的损失。也可能由于原材料涨价产品成本提高带来的损失。

金融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变化的不确定性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包括利率变化,汇率变化,股票及债券市场变化。期货、期权及衍生工具风险等。

⒊信誉风险

信誉风险和信用风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信用风险是指由于潜在对方失信给企业造成的损失;信誉风险则与企业自身声誉和品牌有关。加入企业自身的失误发生经营意外,引起公众气愤或公司品牌受损等,就是信誉风险

⒋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也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在经营过程中,因为违反法规所面临的风险;;另一个是指企业没有违法但却面临着法律纠纷的风险。企业只要进入市场就必然和对方发生业务关系,就难免不发生一些纠纷。这些纠纷不管责任在哪一方都会对企业的利益产生影响,这就是法律风险。

㈣运营风险

运营风险是指企业因内部流程、人为错误或外部因素而给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包括企业流程风险、人为风险、系统风险、记录、事件风险、业务风险和操作风险。

⒈流程风险

流程风险是指交易流程中可能出现错误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流程包括某一业务的起点到终点的全过程,诸如销售流程,包括合同订立、产品出库、运输部门配送、记录、确认、提供服务和收款环节。科学的流程,不但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还可以有效的降低舞弊滋生。

⒉人为风险

人为风险是指企业员工因缺乏知识和能力、缺乏诚信和道德操守而引致损失的可能性。此类风险在企业中经常发生。比如财务人员可能由于没有对会计准则理解透彻,而导致账务处理不符合准则要求的错误,还有可能通过不正当渠道泄露财务信息,因而增加企业在资本市场遇到风险的可能性,甚致出贪污、盗窃等行为,可能给企业经营目标所造成的风险等等。

⒊系统风险

系统风险是指因系统失灵、数据的存取和处理、系统的安全和可用性、系统的非法介入与使用等而引致损失的风险。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系统,但是一旦系统出现故障其损失将难以估计。

⒋事件风险

事件风险是指因内部和外部欺诈、市场扭曲、人为和自然灾害而引致的风险。

⒌业务风险

业务风险是指因市场和竟争环境中出现预期以外的变化而引致损失较大的风险。所涉及的问题包括市场策略、客户管理、产品研发、销售渠道、售后服务和定价等领域。

㈤操作风险

企业操作风险来源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但主要产生在内部运营操作过程中,包括财务操作风险、信息系统安全操作风险、质量控制操作风险和供应链风险等,企业在操作层面发生的风险一般都会给企业带来损失。

从管理角度看:风险还可按其产生环境,将其分为环境风险、过程风险和决策中的信息风险三大类。

七、风险源是什么意思?

风险源指的是任何可能导致风险或危害健康、安全或资产的来源。风险源可以是内部或外部因素,如劳动条件、技术、程序、环境等,也可以是政策、管理结构或业务流程方面产生的问题。

八、企业双体系建设中的风险源和风险点是什么意思?

首先得明确风险点是什么,再明确风险点与危险源的区别。然后再推动双体系。

风险是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可能是损失也可能是收益。能带来收益,但收益大小不确定的风险叫做收益风险;可能受益可能损失的风险叫做投机风险;只会带来损失的风险叫做纯粹风险。而我们所说的危险就是指纯粹风险。 能够带来风险的人或物,又或事件都可被视为风险源,相应的可能导致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危险源应三个要素构成: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和触发因素。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危险源的概念只在国内被认可,国外资料中少见危险源的概念。

双重预防机制是一套很系统的体系建设。主要用于风险隐患的动态实施,受体为企业。先对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采用JHA。SCL分析。对每个可能涉及的风险点进行分级。对分级的风险进行分级管控,制定风险分级管控清单。根据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制定隐患排查治理清单。再根据隐患排查治理清单制定各个检查表。

原理上很简单。但实际工作起来。工作量很大。我有相应的资料。可以参考。

九、重大风险源与重大危险源的区别?

1、定义不同

重大危险源是国际概念,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单元是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之所以称为重大危险源是因为一旦发生事故造成的事故及其严重。重大风险源是进行危险源识别评价后达到一定的数值后构成的,不是一个正规概念。在双重预防体系中,把危险源的风险值大于320的风险定为重大风险。要么极易出现事故,要么造成后果严重,要么两者兼有。

2、转化不同

重大危险源是指客观上明确已构成危险的事物或因素;重大风险源是指目前暂无迹象表明已构成危险,但有较大的可能构成危险的事物或因素。重大危险源不一定具有重大风险,具有重大风险的危险源也不一定是重大危险源。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中定义为: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安全生产法》中定义为: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确定重大危险源的核心因素是危险物品的数量是否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所谓临界量,是指对某种或某类危险物品规定的数量,若单元中的危险物品数量等于或者超过该数量,则该单元应定为重大危险源。具体危险物质的临界量,由危险物品的性质决定。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