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剧的艺术特色

求职招聘网 2023-01-27 12:41 编辑:admin 224阅读

瓯剧在清光绪以前,只有“上四脚 ”(生、旦、净、丑)和“下四脚”(外、贴、副、末)八个脚色;清光绪以后,随着剧目发展的需要,行当越分越细,发展为三堂十六脚,即白脸堂:小生、正生、老外、武生、四白脸;旦堂:当学旦、正旦、花旦、老旦、三手旦、拜堂旦(小旦);花脸堂:大花、二花、四花、小花、武大花。

生行

初时瓯剧角色以生为主,称为正生,扮演中、青年男子。外(老外),系“生外之生”,专扮演老年男子;末为“生之末”,扮演中、老年男子中的配角;小生原只扮演青年男子的配角,生行一般俊扮不涂花脸,故又称“白面堂”,但也有少数开花脸的戏。生行早期尚有小外、小末等脚色,亦即后来的“四白脸”,是生中扮演次而又次角色者。清中叶以后,乱弹、皮簧勃兴,描写男女爱情婚姻的戏增多,小生由次要变为主要,正生成为老生的专称。自此,生行基本上形成小生、老生、老外、副末四行当的格局。但仍无文武之分,要求演员文武不挡,做打皆精。生行的唱法,老生用“堂喉”(本嗓),讲究嗓音浑夺取明亮,吐字清楚,喷口有力,有的则用“小堂喉”(高音区运用假嗓),有的腔句往往翻高八度演唱(如〔拨子〕翻高,称为“拨子高唱”),听来飘逸洪亮,别具一格。老外均用堂喉,讲究嗓音苍劲浑厚,以声如洪钟者为佳。副末亦同。小生原用“雌雄喉”(真假嗓并用,转折明显),演唱中能结合和谐者甚少,自有女小生后,真假嗓运用始自然优美。

花脸行

瓯剧很早就形成大花脸(净)、二花脸(副)、三花脸(即小花脸,丑)、四花脸等四色花脸的格局,后期由于角色增多,开始增添一些花脸脚色,如 “武大花”等。大花脸所扮演的角色较多,有忠有奸,有正有反,上至帝王权贵,下至乞儿龟奴,几乎无其不有。若以其所抹花脸区分,计有红、黑、白、花四类。红脸多为英勇忠义之士,黑脸多为憨直刚毅之人,白脸多为奸刁卑俗之徒,花脸(杂色脸)多为凶残邪恶之辈。二花脸介于净、丑之间,亦净亦丑,亦文亦武,二花脸(副)擅饰憨厚蠢笨的角色。小花脸(丑),旧俗在戏班中地位最高,能代表老郎(戏神)在班中执法。其扮演的角色,忠奸善恶,男女老少,且文武不挡,无所不包。小花脸亦兼演彩旦,如《碧桃花》中的牢婆,《牡丹记》中的皮氏等。四花脸,为花脸行的次要脚色,如《水擒庞德》中,大花脸饰关羽,二花脸饰周仓,四花脸则饰庞德;《碧桃花》中小花脸饰牢婆,四花脸则饰配角牢头。四花脸在较多戏中则扮演奴仆、家将、皂吏、报子之类。大花脸唱念均用大嗓,不仅要求声音洪亮,而且要有翻滚之声,因声如滚雷隆隆和巨浪翻腾,称为“滚喉”,亦称“水底翻”。小花脸用“堂喉”(真嗓),但说白常用“子喉”(假嗓)与“堂喉”结合,有时突然翻高八度,以增强风趣诙谐的效果。二花脸用嗓近于大花脸,四花脸则与小花脸接近。

旦行

早时只有旦(正旦)、贴(亦称作旦)、夫(老旦)和小旦四色,正旦与正生相配为男女主角。清中叶后,正旦的地位为花旦所代替,与小生相配,成为男女主角,正旦则成为专饰中年妇女的配角。后因武戏增多,又添“武小旦”一色。清末以后,旦戏增加,各剧种又都增添了“三手旦”(或称“三梁旦”)一色;使旦行多至七个脚色。花旦专演年青女子,唱做俱重,文武兼能。因其在许多戏中挑大梁;因而有人称之为“大梁旦”、“当家旦”。贴旦亦称作旦,亦扮演年青女子,常为花旦之配角,故有人称之为“二梁旦”。但贴旦专工唱,花旦更重做,故贴旦仍有其所长和特色。如《西厢记》中花旦饰红娘,贴旦则饰崔莺莺。正旦主要演中年妇女,还常兼演次要小生,武小旦专演旦脚武打戏,如《打店》中的孙二娘,《白蛇传》中的小青等。老旦专演老年妇人,有时兼演其它角色。三梁旦(三手旦)为旦脚中次而又次者,常演一些丫鬟、宫女等角色。小旦因每戏结尾大团圆时,常头披红巾充新娘拜堂,故又称“拜堂旦”,多由学徒担任。 瓯剧脸谱,既雷同于兄弟剧种,又有别于他者,是同中有异。其脸谱谱式,名目繁多,名称各异,在瓯剧中,大体上是:

三块瓦脸( 北方称“三块窝”):基本特征是将脸较明显分为三“块”故名。金脸:多为神佛,如:如来佛、雷公等。

花脸:如张飞、牛皋、司马师等;瓯剧中还有个巾帼英雄画花脸,即《四国齐》中的钟离春。

歪脸:如郑子明(因狩猎被熊所伤伤,脸留爪痕)。

阴阳脸:如《凤台关》中的胡福,谱式为半边青半边白,连髯口也黑白各半,阴阳分明。

动物脸:如孙悟空、金钱豹、娄阿鼠以及《铁桶城》中脸画青蛙的黄模等。

碎花脸:其特点为勾图繁碎而复杂,如《马武夺魁》中的马武等。

文字脸:特点是在额上画出鲜明文字,如《盗金铃》中的窦一虎,文字脸:特点是在额上画出鲜明文字,如《盗金铃》中的窦一虎,额头画一草体“虎”字;《双救驾》中的吴汉,于额头画一正楷“孝”字。

附(加)件脸: 从傩舞面具的衍化脱变或改良,除勾画外,并局部借助于额头、鼻子或下颚等处的附加部件,以改变和突显某些局部部位。

豆腐块脸 (俗称“白鼻头”):多用于小花脸(丑)行之正、反面人物。

脸谱谱式丰富多样、用色变化绚丽、手法巧妙,堪称中国戏曲艺术一绝。而所有这些脸谱,都必须与髯口、盔甲、服装、鞋靴乃至道具等综合配“套”,才形成完美的艺术统一体;同时,又往往于特定人物的特定人物的特定时间、特定事件,以及身份、年龄和地位的变化分不开,并伴随着变化而变化着。脸谱具有传神、夸张、寓意、装饰和褒贬、惩恶扬善的功能。

粉白脸 (白脸的别称):如曹操、张邦昌、严嵩等权贵佞臣。

红脸:多为正面人物、忠臣良贤,如关云长、赵匡胤等。

黑脸:忠臣贤相等正面人物,如包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