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游泳池许可证办理流程?
首先到体育局审批办理高危性体育项目许可证,要获得该许可证需要游泳池、救生设施、救生器材等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并有符合国家标准数量的游泳救生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有系列安全保障制度和措施;
有了高危性体育项目许可证后,需要准备:
1、卫生许可证申请书;
2、单位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复印件或营业执照复印件;
3、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身份证复印件或委托代理人资格证书;
4、申请单位卫生管理组织;
5、申请单位各项卫生管理,消毒制度;
6、申请单位经营地址方位示意图、标明具体位置;
7、经营场所平面图(需标明各功能间名称、面积;清洗、消毒等卫生设施位置,基本卫生设施情况及照片);
8、从业人员名单及从业人员健康证复印件;
9、房屋所有权和租赁证明;
10、单位承诺书记进货单位检测报告(相关证件);
申请许可单位验收合格后,按照《公共场所管理条例》需提供具备法定资格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出具的相应公共用品的卫生检测报告,水质检验报告,有中央空调的提供卫生检测报告。
二、游泳圈和救生圈有哪些区别?
1.定义、用途不同
救生圈被定义为水上救生设备,用于水上救援。
游泳圈被定义为水上玩具,用于辅助学习游泳。
2.材质、执行标准不同
救生圈通常采用聚苯乙烯材料,外面包裹玻璃纤维布,涂上三层酚醛树脂,然后包帆布并涂刷数层油漆,并配备尼龙绳和反光带。一般质量大于1.5KG,它的执行标准是GB4302-2008(戳这里了解GB4302-2008救生圈)。
游泳圈一般由塑料制成,且采取充气式填充方法使其定型。一般质量它的执行标准是《充气水上玩具安全技术要求》QB1557-1992。
3.重量标准不同
救生圈重量应大于2.5KG,配有自发烟雾信号和自亮浮灯所附速抛装置的救生圈应大于4KG。
作为水上玩具的游泳圈,其重量则小于0.5KG。
能拿出来一个个梳理的不同点太多了,小汇特整理了以下对比表格,供各位参考:
总的说来,游泳圈在遭遇有风的天气时,无法像救生圈那样准确投掷,因其充气的原因,导致游泳圈抗压能力差且质量轻不能准确投掷。而救生圈除了携带不方便,较重之外,其他各项性能均优于普通的游泳圈。
最后,小汇再唠叨一句,尽量不要去无人看守的河边或者海边游泳,即使在室内泳池或者海边度假区集体游泳,也要配备好各种防溺装备。游泳圈不要贪便宜买三无产品,在下水前要先挤压泳圈查看是否漏气,一切以安全为主。
三、游泳馆的救生员的救生员证要怎么考?
游泳馆的救生员的救生员证考试方法如下:
1. 条件
(1)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职业道德、品行端正、身体健康、热爱游泳事业,并符合专业基本资格的本市及外埠从业人员。
(2)年龄满18周岁,初中及以上学历;
(3)持有效深水证或游泳国家二级以上运动员等级证书;
(4)具有游泳现场赴救能力(200米不间歇连续游、潜泳20米、25米速游男子20秒,女子22秒);
(5)具备心肺复苏、爬泳、仰泳、蛙泳、侧泳、反蛙泳、潜水、踩水等技能。
2. 报名办法
先进行200米不间歇游测试,要求5分钟以内,以至少两种泳姿完成,通过者可以报名参加。未通过者测试费不予退还。
3. 报名提交材料
(1)身份证(原件,复印件一份);
(2)学历证明(原件,复印件一份);
(3)有效深水证或游泳国家二级及以上运动员等级证书(原件,复印件一份);
(4)健康证或体检证明(有效期内,原件,复印件一份);
(5)一寸免冠照片5张、小二寸蓝底免冠照片2张;
(6)体育职业技能鉴定审批登记表(请点击下载表格);
(7)中国救生协会注册表(请点击下载表格)。
4. 费用
初级游泳救生员国家职业资格费用为700元,鉴定考试费用为240元。
5. 考核标准
游泳救生员操作技能考核标准(试行)
初级游泳救生员取证流程
1、参加本市指定机构举办的职业技能并合格;
2、后1-2周内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试;
3、考核合格,到职鉴站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4、到救生协会注册,救生员注册证书。(领证次年起每年到救生协会进行年审注册,满3年进行复核换证,具体时间按通知要求。)
四、安检书怎么做?
为了保障孩子的安全,家长应该向孩子传授一些安全知识,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安全意识,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以下是蜡笔小新安检书的主要内容:
交通安全
1.1 走路要靠道路边,不随意横穿马路;
1.2 过马路要等绿灯,不闯红灯;
1.3 不要乱跑车辆,不靠近车辆盲区。
饮食安全
2.1 不吃过期变质食品,不喝生水;
2.2 不随便吃陌生人给的食物,不吃不明来源的食品;
2.3 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干净的食品。
防火安全
3.1 不玩火柴、打火机等易燃物品;
3.2 不乱放烟花爆竹,不私自点燃垃圾;
3.3 火灾逃生,不贪恋财物,迅速逃离火场。
水上安全
4.1 不私自游泳,不去无救生员的地方游泳;
4.2 不玩水,不私自到河边、湖边嬉戏;
4.3 使用救生设备,如救生衣、救生圈等。
防止伤害
5.1 不和陌生人走,不随便相信陌生人的话;
5.2 不攀爬高处,不靠近危险区域;
5.3 不玩危险游戏,不随意尝试危险行为。
公共场所安全
6.1 不乱扔垃圾,不破坏公共设施;
6.2 不大声喧哗,不影响他人正常生活;
6.3 注意交通安全,不随意穿越马路。
电器使用安全
7.1 不乱动电器,不私自拆装电器;
7.2 注意电源安全,不随意触摸电源;
7.3 使用电器时要注意安全,避免触电。
健康安全
8.1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不吃手指;
8.2 注意眼睛保护,不长时间看电视、电脑;
8.3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