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科学,有效开展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的有关事项,应该在教研组活动计划中作提前安排,比如集体备课的时间、内容、主讲等。
被安排主讲的教师,应该在集体备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届时由教研组长组织进行集体备课,主讲阐述完毕,要组织好讨论,集思广益。
参加集体备课的教师力求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各抒己见。
形成良好的集体备课的热烈氛围,切实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不走形式过场,这样才能收到应有的活动效果。
二、如何有效开展晨间区域活动?
在幼儿晨间区域活动之前,做好自己选择的区域活动计划,区域活动结束了以后,让孩子对区域活动进行总结讨论,什么值得鼓励,什么值得改进
三、如何有效开展小组探究学习?
一、科学建组,明确共同任务及个人的责任 1、 合作教学的关键是科学组建学习小组。 2、明确共同任务及个人的责任 二、充分发挥小组优势,增强小组合作意识。 1、让每个学生抓住学习的机会 2、让每一个学生发扬自己的个性,并得到合理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 1、分好小组。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2、明确任务。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先要明确学习任务与目标,用很短的时间,协调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完成学习任务。 3、进行活动。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活动中,每人要各司其职。既是学习的参与者,又是活动的组织者,使每个学生都平等合作,快乐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学习效率。
四、如何有效开展派驻监督?
1、加强“接诉即办”工作。每天安排专人进行筛单,通过监督发现问题,督促整改,拒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2、紧盯专项监督任务,相关纪检组加强与主责牵头部门联系沟通,掌握情况问题,及时汇报进展情况。
3、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意见》,加强对“一把手”监督。
五、如何有效的开展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是联系学生与班集体、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它能促进班集体的成熟,增强集体的凝聚力,使学生感到集体力量。班级活动能为每个学生创造表现自己、发挥特长的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价值。班级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学校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着力点。在此项集体活动中,要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这不仅体现主体性,也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只有让学生动起来,让班级活动真正活起来,方能使学生真正的受到教育,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因此,班集活动是班级实施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教育形式。一、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兴趣。激发兴趣是学生产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诱因,如果学生对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能孜孜不倦地钻研、探讨和创造,广泛的兴趣可以使学生从多方面获得知识,浓厚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样,就可以取得活动的最佳效果。生动有趣、新颖别致的活动形式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活动兴趣和参与欲望,对班级活动的教育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多问“为什么”,大胆探索,发展好奇心和广泛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大胆幻想和善于幻想的能力。二、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从设计、准备到活的动实施,班主任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允许学生出谋划策,改动计划或者推翻计划。学生认为活动是他们自己设计的,参与活动时就会格外认真,他们的创造性才会得到充分发挥。班主任要信任学生,要敢于放手,千万不要包办代替,老师在活动中还要注意,放手不是放任,自主不是自流,在活动中老师还是要起主导作用,小学生年龄小,经验不足,需要老师的指导。特别是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需要老师的指导,老师要有主导意见。班级活动虽然要让学生当主人,但必须体现该项活动的教育意图,否则就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失去了教育的作用。在活动中还要注意的就是要把学生都调动起来,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使每个人都有用武之地,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面往往与教育效果成正比。
六、如何有效开展课后延时服务?
近来,课后延时成了广大家长热议话题,这个政策法规的出台无疑是解决了家长接送孩子的后顾之忧。但问题是,无形中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和学生的在校时间,有违相关法律法规。最为关键的是,一天延长两个小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是持之以恒,教师每天备、讲、批、辅,工作量已是很大,身心俱疲,再额外延长两个小时,对教师而言无疑是一种煎熬,长此以往,职业倦怠势必更加严重,消极怠工,逆反心理会更给这一行业雪上加霜,没有愉悦的心情,没有充沛的精力何以胜任?延长的这两个小时效果又何在?
就学生而言,学习是一项脑力劳动,有其特殊的规律,一味时间数量的延长又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枯燥的呆在教室里写作业,也会产生一种厌倦感。看似时间上的延长,如果施行的双方(教师、学生)都是被动无奈,消极情绪去为延长而延长,岂不是失去了其真正的初衷和价值所在。表面看似解决了家长接送的难题,实则本质上并没有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起到应有的作用。
那么如何让延长的这两个小时激发起教师的动力?说白了还是奖励机制和管理体制要做到位,而不是象征性的物质精神敷衍表示一下。教师牺牲了接送自己孩子的时间,延长了工作之外的课后时间,教师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也上有老下有小,也需要家庭工作兼顾,一味的付出和无私的奉献在当下这个时代恐怕难以粉饰和服众。奖励机制要跟上去,灵活的弹性上下班、倒班机制也要很跟到位。这样才会让广大在一线冲锋陷阵的教师鼓起干劲。
作为家长,不要以为孩子甩给学校、老师就可以万事大吉、一了百了,还应积极配合学校老师检点督促孩子的学习习惯养成和学习作业完成情况。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形成合力,共同打造教育生态的科学、有序、规范、合理开展运行。让课后延时这一政策的效果真正落实到位,产生预期效果。
七、如何有效开展音乐教育?
音乐使人产生美感。孩子在幼儿园,接触音乐的机会很多。晨间活动有音乐相伴,户外有音乐相随,作画时有优美的旋律,音乐课上有动听的歌声……每时每刻都有音乐莹绕在孩子们的身边。因此,如何在幼儿园中有效地开展音乐教育呢?
一、培养音乐情趣是开展音乐教育的关键。
1.遵循年龄特点,培养参与积极性。
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是对幼儿进行的音乐启蒙教育,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培养和发展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选取适合幼儿的音乐教材,带孩子在音乐的伴奏下,动手、动脚、动口做一些活泼有趣的活动,如《小手爬》、《捏拢放开》、《拍手点头》、《拍拍跺跺》等这些律动深受孩子的喜爱。幼儿只有在兴趣性较强的音乐活动中才能真正喜欢参与音乐活动,感受音乐的情趣。因此,在音乐教育中,小班可采用活泼愉快的音乐游戏活动,如《走路》。中大班可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情绪,记忆音乐的旋律,使他们真正随着音乐的内容,情绪变化做游戏,如《找小猫》。幼儿在听听、动动、说说中,培养和发展了音乐听觉能力,音乐的记忆能力和动作的协调能力。
另外,在选取音乐教材时,必须注意既有教育意义又有趣味性,这样才能吸引幼儿。
2.通过节奏训练,培养音乐兴趣。
幼儿活泼好动,总是蹦蹦跳跳闲不住。节奏性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活动。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拍手、拍腿、拍脚等动作来进行节奏训练;另一方面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些打击乐器,引导他们在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和运用乐器演奏活动中感受节奏性活动的兴趣和美感。如《大鼓和小铃》、《剪羊毛》、《加油干》,进行这类活动一定要建立一套常规,不然伴有乐器的课堂会显得太过热闹。
3.拓宽知识面,提高唱歌兴趣。
幼儿歌曲来自幼儿生活,反映幼儿生活。引导幼儿了解与歌曲相关的知识,不仅可以拓宽幼儿知识面,结合歌曲内容培养动手动脑能力,还有助于对歌曲内容、情绪的理解与感受,提高歌唱的兴趣和表现力。还有,如《表情歌》、《亲亲》、《宝贝在哪里》、《碰一碰》等这些歌曲还可以让孩子给其进行创编,把自己编的唱出来是多么振奋人心的事情啊,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还培养了孩子的创造力。
二、语言是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保证。
音乐和语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首活泼、动听的歌曲往往就是一首首好的儿歌、诗歌;一首首优美、诙谐的乐曲都好象讲述着一个个有趣的故事。音乐教学不仅能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而且能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和协发展。其中,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是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保证,我们应该寓语言于音乐教育之中。
首先,我们在进行音乐教育时,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在幼儿听完一首歌曲或乐曲后,教师应及时鼓励幼儿讲讲自己的感受和对作品的理解,可以用这样的提问语:“你听到了什么?”。这样,既增加了幼儿表达的机会,又满足了他们表达的愿望,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能力。
其次,要把握好尺度,即在进行音乐教学活动时,要正确处理好音乐与语言的关系。如在新授歌曲《小树叶》时,先和幼儿玩一个语言游戏,让幼儿扮成一片片小树叶,教师扮成“秋风”,“秋风”一吹,“树叶”就到处飘呀飘,当风停止时,让他们说一说,这片小树叶离开树叶妈妈后飘到了哪里?有的说,我飘到了小河里,有的说我飘到了草地上……这个游戏是为学唱歌曲服务的,因此玩的次数要恰到好处,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再次,要做到有机结合,要努力将发展语言能力有机地渗透到音乐教育中。如:欣赏二胡曲“赛马”,当幼儿初步感受了音乐所描绘的节日赛马的欢快、热烈的景象后,让幼儿根据音乐进行自编故事,互相讲述,这就给幼儿创造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和说话的语境,幼儿可以凭借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编出自己喜欢的小故事。这使幼儿享受到了表现自我的乐趣,同时发展了幼儿的语言。
八、如何有效开展教研活动?
提高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教研组作为一个教学研究最为基层的实体由来已久,但是并不意味着教研组活动都是有效的,高效的。我理解中的有效性有这样三层意思: 效率:是指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的比值,应放弃“事倍功半”,追求“事半功倍”。 效果:有没有效果,就是看教师们参加校本教研前与参加校本教研后的变化值?有效果的校本教研应是带着困惑而来,在参与研讨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思考、产生新的问题而离开。 效益:是投入与产出的比值,要尽可能地促使老师都愿意全情投入教研活动。如果产出与投入不成正比,那么校本教研将及不上个人自主的研修,这将使得校本教研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怎样提高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我将其归结为五方面,分别是: (一)提升教研组长的工作能力——活动有效的关键 (二)精心筛选教研内容,满足教师实际需求——活动有效的根本 (三)基于“对话”的教研方式——活动有效的前提 (四)全员参与教研活动全过程——活动有效的保证 (五)逐步完善评价体系——活动有效的助推器 五点中,着重交流第四点,详细描述我们是怎么做的,其余四点就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了。 (一)提升教研组长的工作能力——活动有效的关键 1、给予引导、帮助及监控 2、培养组长自我反思的习惯 3、对教研组长的评价实现多角度 (二)精心筛选教研内容,满足教师实际需求——活动有效的根本 1、研究问题来自于真实的教学环境。 2、研究内容系列专题化。 (三)基于“对话”的教研方式——活动有效的前提 1、对话建立于自我的思考 2、对话要有民主的氛围。 3、多元的对话途径。 (四)全员参与教研活动全过程——活动有效的保证 原本属于教研组长或上课教师的工作,从始至终让每一位教师参与其中,重心从一个教师转移到了如何让每一个生命个体主动参与进来,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对教学的思考,从而使我们每一个教师在教研组活动中得到发展。 聚焦问题阶段:每位教师每周提出一至两个具有研究价值或感到困惑的问题,或者提出一个具有独特见解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分析、来自于自己的课堂实践,也可以来自听别人课堂实践后的所思所想。例如本学期,我们开展了校本教研发现真问题的听课活动,每位教师在听好一节课后必须提交两个问题。(举例读)教研组利用每周活动时间,通过问题会诊、问题答辨等方式,能讨论解决的当场解决,如不能解决的则也会在讨论的过程中逐渐剥离其非质化的东西,使问题得以明朗并逐步聚焦,最为此问题便成为下学期的研究主题。 情报搜集阶段:教研主题产生之后,由组内每一位成员群策群力。每人都有各自的任务。或是现状分析、或是理念引领、或是案例的搜集整理。在这样的过程中使每位教师在任务驱动之下,主动地去探寻与主题相关的知识,而在这样的搜寻情报过程中,有助于每个教师对该研究主题的提升。 以课为载体的研究阶段:研究应与课结合在一块儿,很是美好的思考也必须经过实践得以验评。过程中要改变一人上课教研组长卖力的教研方式,倡导每一位教师提前介入,一起与上课教师经过写教案、试教、上课的每一个环节,在这样一起研磨的过程实现共同成长。 我校数学教研组曾经于2005年3月25日开展过市级校本教研展示活动,这一次活动就是一次提前介入式的活动,该次活动的研究主题是:如何开展有效地自主探究。流程如下: ● 课题的确定、评课维度的确定 课题的确定 在教研课中,课题的确定一般是由执教教师所决定的,但是我们把课题确定的过程作为全组教师研究教材、并明确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合用于这一学习方式的过程。 环节一:研读教材,并根据自主探究的理论知识,在个人认识基础上并结合教学进度,确定你认为适合于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课题。 环节二;交流讨论,我认为哪一堂课是适合于开展自主探究这一学习的运用?我为什么是这样认为的?在研讨的基础上,最后确定了两堂课。 评课维度的确定 全组讨论:只停留于对课堂教学策略的评课方式行不行?怎样更有利于对主题形成清晰的认识?研讨的结果:评课应围绕主题制定出评课的维度,这样才能使对课的解剖更具有针对性,从而使我们的思考更深入。再次讨论:评课维度提出的依据是什么?提出怎样的维度?研讨结果:评课维度应依据前期出现的一些教学行为与自主探究学习之间存在的差距提出,提出的维度应该在自主探究这一学习方式中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最后我们确立了四个评课的维度并在每个维度上安排了两到三个重点点评的教师。 ● 试教、提出修改意见 试教前,我们要求两位上课教师先自己备出教学预案。原因一:每人有每人的想法,尊重教师的原创;原因二:改变教师依赖别人指导的心理与行为。3月11日进行了第一次试教。按照惯例,全组教师到场听课,并于当于下午进行了课后研讨。研讨包括:1、说课:关键要让执教教师说出你对教材是怎么理解的?目标定位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细节落实目标的?2、教师评课:提出哪个环节上是不够好或不够清晰的?并且质疑执教教师你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并提出是否可以这样改进,会更有利于目标的达成? ● 课堂教学展示,数学组教师和其余学科部分教师研讨活动 展示集体智慧的结晶,使每个教师从中看到我们改进后的策略是否有利于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并一起来反思成功或不足的原因所在,,以求得共同发展。 回顾这个全体教师一起行进的过程,过程中蕴含了全体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与学生的对话,与自我的对话,与他人的对话。对话使教研活动变成了创造、生成的过程,对话促进了每一位教师的共同成长,对话了促进了学校教研组文化的形成。 主题总结阶段:不反思的教研是没有深度的、它的有效度也必然是低的。某一主题的教学研究告一段落之后,要引导教师抓住教师的说课、上课、评议的环节,让教师在自我比较、同行评价、集体反思中找到研究的生长点,在一段时间里对研究专题深入进行实践解剖,积累教与学的原始资料,在相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资料进行加工、构建,形成具有一定理论色彩的案例研究,经过案例教学的验证,直到对典型案例进行符合教育论文要求的精致加工,整合到教育专题论文的理论框架中去。这样,教师的研究就从直观、感性、经验的水平提高到理论联系实际、揭示本质特征和因果关系的水平上。教研组内的每一位教师在一学期内经历一次上述的全过程,只要持之以恒,教学研究活动的质量和效益就会明显提高。 (五)逐步完善评价体系——活动有效的助推器 充分发挥评价导向作用,在学校内广泛深入开展创建品牌教研组活动,从“教研组长负责任、教研活动规范求特色、教学常规质量监控有实效、教研氛围浓厚、教研有实绩、其他”六个方面加以评价。在校内树典型、引路子、拓思路、引领教研组工作不断提升品质,从而形成比、学、赶、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教研氛围,推动教研组活动有效地开展。
九、如何在游戏中开展有效教学?
要想在游戏中开展教学,首先得对这个游戏相当熟练,能分解游戏的各种教程,还要有自己的见解。
十、关于如何开展有效会议的议题?
规避会议议而不决,需要提供有效建议和决策建议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