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学说话最佳四步骤是什么?

求职招聘网 2023-10-15 01:33 编辑:admin 167阅读

一、宝宝学说话最佳四步骤是什么?

语言的学习是幼儿成长过程中最神奇的环节,我们周围关于语言学习的观点铺天盖地,网络上有各种教育幼儿语言的方法,书店里的幼教DVD也是多如牛毛,更别说那么多收费不菲的幼教班,号称可以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作为家长,我们的确觉得无所适从。

一、活生生的老师才是学说话的唯一途径

我们以前提到过迪斯尼的《小小爱因斯坦》系列DVD,这个幼教的DVD里面有七种语言的儿歌、识字节目。因为根据华盛顿大学Kuhl教授的研究成果,初生婴儿对任何语言的音素(组成单词的基本声音元素)都很敏感,但是当婴儿成长到9个月的时候,他们就开始丧失这种敏感,开始对某一种语言专一起来,大脑中不大使用的神经通路就逐渐减弱了。

我家瓜子今年两岁,我已经发觉她能迅速重复大人说的中文句子,但是对稍微长一点的英文,比如Excuse me,也说不清楚。这大概就是丧失语言敏感性了,基于这个理论,我见识过最夸张的家庭是,妈妈和宝宝讲英文,爸爸讲日文,老人们讲中文。他们觉得用进废退,这样神经通路就不断强化——是这样么?

可惜,这是Kuhl教授在1997年的研究成果,在随后的研究中,他的研究小组又有了新的发现:

1. 长期跟踪研究证明,大脑对语言的忠实度并不是一个坏事,9个月时大脑对单一语言的认知度越高,三岁时幼儿的语言技能也就越强,而且这种认知度对以后的学习也产生影响。

2. Kuhl教授发现婴幼儿大脑并不能从电视或者录音中学习外国语言,活生生的老师才是学习语言的唯一途径,电视里面的语言教程对于婴幼儿来说,就是一堆毫无意义的噪音。这也是迪士尼最终召回《小小爱因斯坦》的原因,因为研究数据表明每天看这个骗人玩意儿一小时以上的孩子词汇量要比正常孩子少得多。

科学家是这样解释的,婴幼儿在学习语言时密切注意嘴唇以及其他嘴部的动作,他们必须借助嘴部的动作来分割语言,识别一句话的开头和结尾,然而,在大多数的幼教片中,语言要么伴随着各种图像,要么伴随着卡通人物,他们无法识别一句话中有意义的单词(其实对于成年人来说,看着对方的嘴形也能大大有助于听清对方的话)。而看着大活人说话,小朋友们是在同时接受关联的听觉和视觉刺激,而看着幼教电视的孩子,虽然也有声音和图像,但是两者是割裂的,没有互相强化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跟着大人学说话,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大多数的大人,当问起他们为什么孩子说话早,或者说话迟时,都说不出个所以然,很多人都会道听途说一些理论,比如女孩子说话晚,男孩子说话晚之类的。有很多家长会在宝宝周岁的时候就教他周围事物的名字,有的家长却觉得那么早,教了也没有反应,迟早会学会的。

在1994年,堪萨斯大学的学者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他们进入7-9个月的婴儿的家庭研究语言环境,他们发觉吃低保的家庭,婴儿每小时平均接触600个单词,工人家庭的婴儿每小时接触900个单词,而高收入职业家庭(医生、律师和银行家)的婴儿每小时平均接触1500个单词,在这些孩子三岁时,调查者发现,高收入家庭的孩子能掌握1100个单词,而低收入家庭只能掌握525个单词。

这项研究显示了语言环境的丰富程度和词汇量成正比,但是这还解释不了,很多时候,家庭环境相同的两个孩子,他们的语言能力也能天差地别。

十多年过去,对于幼儿语言的科学研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以前认为灌输给孩子的信息流是决定问题的关键,家长的作用是确保把海量信息灌输入孩子的大脑。然而,新的成果表明,家长更重要的作用是接受孩子发出的信息,并做出正确的反馈,你的嘴,你的眼,你的手势。

二、幼儿语言发展的秘密------回应孩子自己的好奇心

纽约大学的Tamis-LeMonda教授在过去十年中一直致力研究亲子关系对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她研究的对象是纽约市富裕家庭的九个月大的婴儿,孩子和母亲被安置在放满玩具的房间,摄像头录下母亲陪孩子玩的全过程,然后研究者们会一秒一秒地研究录像,孩子每次朝妈妈看,或者嘴里发出喃喃的声音,或者伸手取玩具的细节都被记录下来,同时,妈妈的反应,比如“干得好!”,“这是一个调羹”或者“向妈妈这里看”也被记录下来。

在接下来的一年中,研究者会追踪孩子的成长过程,每个礼拜都记录孩子新掌握的词汇,由此建立了非常缜密的幼儿语言发展记录。教授说,一般来讲,孩子会在十三个月时说出第一个词,十八个月的哈子平均可以掌握50个词,有些幼儿多些,有些少些,最快的孩子在十个月就能说第一个词,而在十四个月就能掌握50个词。教授发现,虽然来自相同背景的家庭,同样接触大量词汇,但是幼儿语言能力的强弱并不取决于大人和他们讲多少话,而是取决于当他们发出声音后,大人的反应。“孩子的大脑意识到,自己嘴里发出的声音能够让大人有所反应,其次,把一种声音和一个物体联系起来,对孩子也非常重要。”

汉娜和喀秋莎小朋友是Tamis-LeMonda教授研究的两个女孩,他们九个月的时候都只听得懂7个字,汉娜比喀秋莎活跃很多,在10分钟内做出了100次各种举动,喀秋莎只有汉娜的一半,然而喀秋莎的妈妈却积极很多,她几乎回应孩子的每个举动,喀秋莎只要看到什么,妈妈就会告诉她这是什么东西,相比之下,汉娜的妈妈只会描述一半的事物。在十三个月的时候做第二次测试,汉娜的妈妈只反应55%的孩子举动,而喀秋莎妈妈对85%的孩子举动做出反应。

结果,在十八个月时,汉娜在一个月中只学会了八个新词,而喀秋莎变成了一个话痨,她一个月中词汇量增加了150个,其中50个还是动词和形容词。到了二十一个月,汉娜只会用简单的句子,“我尿尿”或者“妈妈拜拜”,而喀秋莎会讲“刚才姐姐吃掉了一个洋葱圈。”到了喀秋莎两岁生日的时候,几乎不可能再记录她的语言能力了,因为小家伙简直什么都会讲。

回过头来看堪萨斯大学的研究,穷人家往往人口众多,或者母亲忙于生计,他们对于孩子声音或者行为的反应,相对于富裕家庭,平均每小时会少200次,但是,以上研究的变动因素太多,说服力还不够,康奈尔大学的Goldstein教授在最近,发表了更有说服力的实验结果。

第一天,妈妈和宝宝来到Goldstein教授的实验室,她们被安排在一间安静的房间里,墙上画着维尼熊和米老鼠,地上铺着厚厚的舒服的地毯,还堆满了各种玩具,妈妈虽然知道摄像头会记录一切,但是没有家务、没有电话打扰的机会太难得了,她很快就投入地和孩子一起玩起来。没有任务,就是玩半小时。

第二天,妈妈带上了一副耳机,而宝宝则绑上一个话筒,她们先自由玩耍10分钟,然后耳机里会不断传来指示“行动!”,这个时候妈妈必须向前靠近孩子,拍一拍或者抚摸一下,或者亲一下小朋友。妈妈完全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指令,因为差不多每分钟就会传来六七次这样的指示。在最后的十分钟里,她又可以自由地和孩子玩了。

其实在另一件房间,每次孩子发出一点有意识的声音(不是咳嗽或者喘气),研究者就会很清楚地听到,她们发出指令让母亲做出亲昵的行为,研究者会一秒一秒仔细研究所有的音像资料。

人类的声道由八块肌肉构成,小朋友需要一年多的时间才能熟练控制,Goldstein教授,刚出生的时候,孩子只能发出不完全的元音,到五个月的时候,她们才会打开喉咙运气发出完整的元音,不久以后她们会尝试简单辅音和元音的组合,由于牙齿和上颚的阻挠,她们说得第一个词一般是“ba”或者“da”。那些没生过孩子的文艺作者还一厢情愿地认为孩子会说的第一个词是妈妈,错了,其实应该是爸爸。从九个月开始,孩子会慢慢地发出辅音和元音组合的清晰音节。这就是为什么研究者都选择九个月的研究对象的元音,这个时候孩子保留这语言发展各阶段的特征,她们既会发出不完全的元音,又可能说出清晰的音节。

好啦,让我们回到Goldstein教授的实验,在第一个10分钟内,孩子平均发出25次声音,到了第二个10分钟,在有引导的情况下,孩子发出了55次声音,而且声音的复杂程度大大上升,研究者听见了所有的元音,原来不常见的音节这次占了一半。真让人难以置信,这种飞跃是在10分钟内发生的。

Goldstein教授随后让受试者在回应婴儿的时候用上声音,有些用元音来回应,而另一些用音节来回音,结果在意料之中,婴儿们发出的声音会随父母的声音而变化,有趣的是,当父母说ahh,孩子不会模仿说ahh,而会说ee或者oo,很显然,婴儿还没有到模仿大人的阶段,她们只是借助大人的声音来理解掌握如何发音。

至此,幼儿语言发展的秘密被完全解开了,对于那些跃跃欲试的父母们,Goldstein教授和Tamis-LeMonda教授同时告诫说,万事过犹不及,孩子们有的时候需要玩耍和独处,她们需要时间来联系和消化,频繁而短暂的反馈要比长时间的刺激要有效得多。

家长们还会搞砸的是过于积极地问孩子“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相反,大人们应该回应孩子自己的好奇心,而不是粗暴地向孩子填鸭,把自己觉得重要的词一股脑儿地塞给孩子。

现在读者已经知道科学原理了,那科学家又推荐哪些事半功倍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呢?

三、新技能get√ !事半功倍的小技巧们

在幼儿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家长都会本能地掌握一些事半功倍的小技巧,这里我们就把这些小技巧归纳一下:

1. 动作语言----当大人向小孩展示小玩具时,会不时转动或者摇晃,或者从孩子的一边挪到另一边,同时告诉孩子这是什么。这种方法叫做“动作语言”,移动的物体会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他们有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官体验,不过,“动作语言”在幼儿15个月以后就会失去作用,学会爬行和走路的孩子有更多机会体验周围环境,所以也不再会被这种小把戏所吸引。

2. 多人重复-----爱荷华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同一个人对着14个月的幼儿重复说一个词,其效果还不如让孩子从不同的人那里重复听到那个词。实验这种方法最好的机会是全家人一起吃饭的时候,只要家庭成员轮流把一个菜说上一遍,小朋友马上就会记住。当一个词从不同的人口中发音,孩子们会注意撇开声调和语速的影响,而去注意发音中相同的部分。

3. 语法变化------对一件事情用多种方法描述也能有助于孩子的语言能力,比如:“瓜子,去把书给爸爸,给爸爸那本书,真乖,你刚才把书给爸爸了么?”这些句子保持“书”、“爸爸”和“给”不变,但是在句型和时态上都发生了变动,这种生动的例子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4. 形状训练-----孩子周围充满各种事物,他们有些时候会被色彩、大小迷惑,而无法分清事物的共同性,比如大狗和小狗,红衣服和黄衣服,研究者发现早点教授孩子对于形状的概念有助于拜托这种混淆的情况,从17个月起,每天花五分钟教孩子认识不同的形状,7周以后,孩子们对于物体名字的词汇比对照组提高256%。

仅仅50年前,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语言学习的过程仍被科学家们认为是复杂而难以解释的,麻省理工的著名教授们还认为语言学习的能力是先天决定的,龙生龙,凤生凤。然而到了今天,婴幼儿语言学习的每一个过程都被分析得非常透彻,今天的科学家已经可以相当自信地宣布,人类语言能力只有25%来自遗传,大部分由后天的环境所决定。

那么,先天的优势能否在后天得以保持?或者那些开口晚的孩子能否在小学时候迎头赶上呢?爱荷华大学儿童语言研究中心的Tomblin博士说,两者都有可能,儿童的语言能力到了小学时才会真正固定下来,而在小学之前,“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开口晚的孩子同样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掌握更多的词汇。美国的家庭收养了很多来自其他国家的孩子们,哈佛大学Snedeker教授发现,这些孩子即使在一开始有语言障碍,但是随后马上表现得和美国孩子没有差别,她认为即使5岁的孩子,进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语言环境,也能很快适应。

当然,这同样也说明,学龄前的语言教育有多重要,还记得那个堪萨斯大学的研究组么?他们从三岁开始跟踪研究一群孩子,一直到九岁,他们上三年级了。他们发现,那些三岁时语言能力强词汇量大的孩子,他们在九岁时表现出了更强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当然,语言能力和数学成绩没有关系,这个,语文好不一定数学好,对吧?

学习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起步领先并不保证永远领先,起步落后,也不代表永远落后。我们这些做父母的,从一开始就要明白,既然生了孩子,就要操心一辈子。

分享一个我家宝宝识字的经历了,宝宝今年3岁了,开始让他识字,认字。之前都是从淘宝购买一些带图的卡片和书本让他认识,不过效果不明显,花费大量时间,还容易损坏,而且宝宝什么都想往嘴里塞,有些比较小的拼图什么的,就怕宝宝吃了。

然后我下载了好多软件让宝宝学习,一开始是不错,但是呢用到后面都要收费,价格还不便宜,顿时有种坑爹的感觉。

后来发现了一款APP【 猫小帅识字】,真心推荐大家使用,里面有很多的冒险故事,我家宝宝特别喜欢听,平常特别好动的他,一看这个就安静的听故事。各种游戏关卡让宝宝重复学习汉字内容,加深记忆,让我这个陪宝宝玩的麻麻都觉得好玩有趣。操作也很简单,宝宝自己都能独立操作。最最最重要的是这款软件一次收费就能终生享受!

而且我们家乡口音特别重,就怕宝宝跟着学以后改不了,要是上学了带有这种浓厚的口音,肯定会被其他小朋友嘲笑。

宝宝现在特别爱学习,每天下班都缠着我给跟他互动,陪他一起玩里面的游戏,不仅学的快,还让我这做麻麻的人也轻松了很多。

二、怎么样才能教婴儿说话?

语言的学习是幼儿成长过程中最神奇的环节,我们周围关于语言学习的观点铺天盖地,网络上有各种教育幼儿语言的方法,书店里的幼教DVD也是多如牛毛,更别说那么多收费不菲的幼教班,号称可以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作为家长,我们的确觉得无所适从。

一、活生生的老师才是学说话的唯一途径

我们以前提到过迪斯尼的《小小爱因斯坦》系列DVD,这个幼教的DVD里面有七种语言的儿歌、识字节目。因为根据华盛顿大学Kuhl教授的研究成果,初生婴儿对任何语言的音素(组成单词的基本声音元素)都很敏感,但是当婴儿成长到9个月的时候,他们就开始丧失这种敏感,开始对某一种语言专一起来,大脑中不大使用的神经通路就逐渐减弱了。

我家瓜子今年两岁,我已经发觉她能迅速重复大人说的中文句子,但是对稍微长一点的英文,比如Excuse me,也说不清楚。这大概就是丧失语言敏感性了,基于这个理论,我见识过最夸张的家庭是,妈妈和宝宝讲英文,爸爸讲日文,老人们讲中文。他们觉得用进废退,这样神经通路就不断强化——是这样么?

可惜,这是Kuhl教授在1997年的研究成果,在随后的研究中,他的研究小组又有了新的发现:

1. 长期跟踪研究证明,大脑对语言的忠实度并不是一个坏事,9个月时大脑对单一语言的认知度越高,三岁时幼儿的语言技能也就越强,而且这种认知度对以后的学习也产生影响。

2. Kuhl教授发现婴幼儿大脑并不能从电视或者录音中学习外国语言,活生生的老师才是学习语言的唯一途径,电视里面的语言教程对于婴幼儿来说,就是一堆毫无意义的噪音。这也是迪士尼最终召回《小小爱因斯坦》的原因,因为研究数据表明每天看这个骗人玩意儿一小时以上的孩子词汇量要比正常孩子少得多。

科学家是这样解释的,婴幼儿在学习语言时密切注意嘴唇以及其他嘴部的动作,他们必须借助嘴部的动作来分割语言,识别一句话的开头和结尾,然而,在大多数的幼教片中,语言要么伴随着各种图像,要么伴随着卡通人物,他们无法识别一句话中有意义的单词(其实对于成年人来说,看着对方的嘴形也能大大有助于听清对方的话)。而看着大活人说话,小朋友们是在同时接受关联的听觉和视觉刺激,而看着幼教电视的孩子,虽然也有声音和图像,但是两者是割裂的,没有互相强化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跟着大人学说话,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大多数的大人,当问起他们为什么孩子说话早,或者说话迟时,都说不出个所以然,很多人都会道听途说一些理论,比如女孩子说话晚,男孩子说话晚之类的。有很多家长会在宝宝周岁的时候就教他周围事物的名字,有的家长却觉得那么早,教了也没有反应,迟早会学会的。

在1994年,堪萨斯大学的学者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他们进入7-9个月的婴儿的家庭研究语言环境,他们发觉吃低保的家庭,婴儿每小时平均接触600个单词,工人家庭的婴儿每小时接触900个单词,而高收入职业家庭(医生、律师和银行家)的婴儿每小时平均接触1500个单词,在这些孩子三岁时,调查者发现,高收入家庭的孩子能掌握1100个单词,而低收入家庭只能掌握525个单词。

这项研究显示了语言环境的丰富程度和词汇量成正比,但是这还解释不了,很多时候,家庭环境相同的两个孩子,他们的语言能力也能天差地别。

十多年过去,对于幼儿语言的科学研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以前认为灌输给孩子的信息流是决定问题的关键,家长的作用是确保把海量信息灌输入孩子的大脑。然而,新的成果表明,家长更重要的作用是接受孩子发出的信息,并做出正确的反馈,你的嘴,你的眼,你的手势。

二、幼儿语言发展的秘密------回应孩子自己的好奇心

纽约大学的Tamis-LeMonda教授在过去十年中一直致力研究亲子关系对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她研究的对象是纽约市富裕家庭的九个月大的婴儿,孩子和母亲被安置在放满玩具的房间,摄像头录下母亲陪孩子玩的全过程,然后研究者们会一秒一秒地研究录像,孩子每次朝妈妈看,或者嘴里发出喃喃的声音,或者伸手取玩具的细节都被记录下来,同时,妈妈的反应,比如“干得好!”,“这是一个调羹”或者“向妈妈这里看”也被记录下来。

在接下来的一年中,研究者会追踪孩子的成长过程,每个礼拜都记录孩子新掌握的词汇,由此建立了非常缜密的幼儿语言发展记录。教授说,一般来讲,孩子会在十三个月时说出第一个词,十八个月的哈子平均可以掌握50个词,有些幼儿多些,有些少些,最快的孩子在十个月就能说第一个词,而在十四个月就能掌握50个词。教授发现,虽然来自相同背景的家庭,同样接触大量词汇,但是幼儿语言能力的强弱并不取决于大人和他们讲多少话,而是取决于当他们发出声音后,大人的反应。“孩子的大脑意识到,自己嘴里发出的声音能够让大人有所反应,其次,把一种声音和一个物体联系起来,对孩子也非常重要。”

汉娜和喀秋莎小朋友是Tamis-LeMonda教授研究的两个女孩,他们九个月的时候都只听得懂7个字,汉娜比喀秋莎活跃很多,在10分钟内做出了100次各种举动,喀秋莎只有汉娜的一半,然而喀秋莎的妈妈却积极很多,她几乎回应孩子的每个举动,喀秋莎只要看到什么,妈妈就会告诉她这是什么东西,相比之下,汉娜的妈妈只会描述一半的事物。在十三个月的时候做第二次测试,汉娜的妈妈只反应55%的孩子举动,而喀秋莎妈妈对85%的孩子举动做出反应。

结果,在十八个月时,汉娜在一个月中只学会了八个新词,而喀秋莎变成了一个话痨,她一个月中词汇量增加了150个,其中50个还是动词和形容词。到了二十一个月,汉娜只会用简单的句子,“我尿尿”或者“妈妈拜拜”,而喀秋莎会讲“刚才姐姐吃掉了一个洋葱圈。”到了喀秋莎两岁生日的时候,几乎不可能再记录她的语言能力了,因为小家伙简直什么都会讲。

回过头来看堪萨斯大学的研究,穷人家往往人口众多,或者母亲忙于生计,他们对于孩子声音或者行为的反应,相对于富裕家庭,平均每小时会少200次,但是,以上研究的变动因素太多,说服力还不够,康奈尔大学的Goldstein教授在最近,发表了更有说服力的实验结果。

第一天,妈妈和宝宝来到Goldstein教授的实验室,她们被安排在一间安静的房间里,墙上画着维尼熊和米老鼠,地上铺着厚厚的舒服的地毯,还堆满了各种玩具,妈妈虽然知道摄像头会记录一切,但是没有家务、没有电话打扰的机会太难得了,她很快就投入地和孩子一起玩起来。没有任务,就是玩半小时。

第二天,妈妈带上了一副耳机,而宝宝则绑上一个话筒,她们先自由玩耍10分钟,然后耳机里会不断传来指示“行动!”,这个时候妈妈必须向前靠近孩子,拍一拍或者抚摸一下,或者亲一下小朋友。妈妈完全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指令,因为差不多每分钟就会传来六七次这样的指示。在最后的十分钟里,她又可以自由地和孩子玩了。

其实在另一件房间,每次孩子发出一点有意识的声音(不是咳嗽或者喘气),研究者就会很清楚地听到,她们发出指令让母亲做出亲昵的行为,研究者会一秒一秒仔细研究所有的音像资料。

人类的声道由八块肌肉构成,小朋友需要一年多的时间才能熟练控制,Goldstein教授,刚出生的时候,孩子只能发出不完全的元音,到五个月的时候,她们才会打开喉咙运气发出完整的元音,不久以后她们会尝试简单辅音和元音的组合,由于牙齿和上颚的阻挠,她们说得第一个词一般是“ba”或者“da”。那些没生过孩子的文艺作者还一厢情愿地认为孩子会说的第一个词是妈妈,错了,其实应该是爸爸。从九个月开始,孩子会慢慢地发出辅音和元音组合的清晰音节。这就是为什么研究者都选择九个月的研究对象的元音,这个时候孩子保留这语言发展各阶段的特征,她们既会发出不完全的元音,又可能说出清晰的音节。

好啦,让我们回到Goldstein教授的实验,在第一个10分钟内,孩子平均发出25次声音,到了第二个10分钟,在有引导的情况下,孩子发出了55次声音,而且声音的复杂程度大大上升,研究者听见了所有的元音,原来不常见的音节这次占了一半。真让人难以置信,这种飞跃是在10分钟内发生的。

Goldstein教授随后让受试者在回应婴儿的时候用上声音,有些用元音来回应,而另一些用音节来回音,结果在意料之中,婴儿们发出的声音会随父母的声音而变化,有趣的是,当父母说ahh,孩子不会模仿说ahh,而会说ee或者oo,很显然,婴儿还没有到模仿大人的阶段,她们只是借助大人的声音来理解掌握如何发音。

至此,幼儿语言发展的秘密被完全解开了,对于那些跃跃欲试的父母们,Goldstein教授和Tamis-LeMonda教授同时告诫说,万事过犹不及,孩子们有的时候需要玩耍和独处,她们需要时间来联系和消化,频繁而短暂的反馈要比长时间的刺激要有效得多。

家长们还会搞砸的是过于积极地问孩子“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相反,大人们应该回应孩子自己的好奇心,而不是粗暴地向孩子填鸭,把自己觉得重要的词一股脑儿地塞给孩子。

现在读者已经知道科学原理了,那科学家又推荐哪些事半功倍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呢?

三、新技能get√ !事半功倍的小技巧们

在幼儿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家长都会本能地掌握一些事半功倍的小技巧,这里我们就把这些小技巧归纳一下:

1. 动作语言----当大人向小孩展示小玩具时,会不时转动或者摇晃,或者从孩子的一边挪到另一边,同时告诉孩子这是什么。这种方法叫做“动作语言”,移动的物体会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他们有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官体验,不过,“动作语言”在幼儿15个月以后就会失去作用,学会爬行和走路的孩子有更多机会体验周围环境,所以也不再会被这种小把戏所吸引。

2. 多人重复-----爱荷华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同一个人对着14个月的幼儿重复说一个词,其效果还不如让孩子从不同的人那里重复听到那个词。实验这种方法最好的机会是全家人一起吃饭的时候,只要家庭成员轮流把一个菜说上一遍,小朋友马上就会记住。当一个词从不同的人口中发音,孩子们会注意撇开声调和语速的影响,而去注意发音中相同的部分。

3. 语法变化------对一件事情用多种方法描述也能有助于孩子的语言能力,比如:“瓜子,去把书给爸爸,给爸爸那本书,真乖,你刚才把书给爸爸了么?”这些句子保持“书”、“爸爸”和“给”不变,但是在句型和时态上都发生了变动,这种生动的例子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4. 形状训练-----孩子周围充满各种事物,他们有些时候会被色彩、大小迷惑,而无法分清事物的共同性,比如大狗和小狗,红衣服和黄衣服,研究者发现早点教授孩子对于形状的概念有助于拜托这种混淆的情况,从17个月起,每天花五分钟教孩子认识不同的形状,7周以后,孩子们对于物体名字的词汇比对照组提高256%。

仅仅50年前,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语言学习的过程仍被科学家们认为是复杂而难以解释的,麻省理工的著名教授们还认为语言学习的能力是先天决定的,龙生龙,凤生凤。然而到了今天,婴幼儿语言学习的每一个过程都被分析得非常透彻,今天的科学家已经可以相当自信地宣布,人类语言能力只有25%来自遗传,大部分由后天的环境所决定。

那么,先天的优势能否在后天得以保持?或者那些开口晚的孩子能否在小学时候迎头赶上呢?爱荷华大学儿童语言研究中心的Tomblin博士说,两者都有可能,儿童的语言能力到了小学时才会真正固定下来,而在小学之前,“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开口晚的孩子同样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掌握更多的词汇。美国的家庭收养了很多来自其他国家的孩子们,哈佛大学Snedeker教授发现,这些孩子即使在一开始有语言障碍,但是随后马上表现得和美国孩子没有差别,她认为即使5岁的孩子,进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语言环境,也能很快适应。

当然,这同样也说明,学龄前的语言教育有多重要,还记得那个堪萨斯大学的研究组么?他们从三岁开始跟踪研究一群孩子,一直到九岁,他们上三年级了。他们发现,那些三岁时语言能力强词汇量大的孩子,他们在九岁时表现出了更强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当然,语言能力和数学成绩没有关系,这个,语文好不一定数学好,对吧?

学习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起步领先并不保证永远领先,起步落后,也不代表永远落后。我们这些做父母的,从一开始就要明白,既然生了孩子,就要操心一辈子。

分享一个我家宝宝识字的经历了,宝宝今年3岁了,开始让他识字,认字。之前都是从淘宝购买一些带图的卡片和书本让他认识,不过效果不明显,花费大量时间,还容易损坏,而且宝宝什么都想往嘴里塞,有些比较小的拼图什么的,就怕宝宝吃了。

然后我下载了好多软件让宝宝学习,一开始是不错,但是呢用到后面都要收费,价格还不便宜,顿时有种坑爹的感觉。

后来发现了一款APP【 猫小帅识字】,真心推荐大家使用,里面有很多的冒险故事,我家宝宝特别喜欢听,平常特别好动的他,一看这个就安静的听故事。各种游戏关卡让宝宝重复学习汉字内容,加深记忆,让我这个陪宝宝玩的麻麻都觉得好玩有趣。操作也很简单,宝宝自己都能独立操作。最最最重要的是这款软件一次收费就能终生享受!

而且我们家乡口音特别重,就怕宝宝跟着学以后改不了,要是上学了带有这种浓厚的口音,肯定会被其他小朋友嘲笑。

宝宝现在特别爱学习,每天下班都缠着我给跟他互动,陪他一起玩里面的游戏,不仅学的快,还让我这做麻麻的人也轻松了很多。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